【注解】 [1]徐友渔,当代中国公共知识分子的生成,《当代中国研究》2004年4期第4页。 [2] 彭令范,《我的姐姐林昭》载刘智峰主编的《精神的光芒》,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1999年9月版第373页。 [3] 贾植芳,《狱里狱外》,上海远东出版社1995年3月版第69页。 [4] 同注3,第81页。 [5] 陆键东,《陈寅恪的最后20年》,三联书店1995年12月版第107页。 [6]徐景贤,《十年一梦》,香港时代国际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2月版第4页。 [7]李国文,“犹大之悔”,《余秋雨现象批判》,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8月版第194 至195页。 [8]朱学勤,《被遗忘与被批评的》,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年7月版第33页。 [9]张宗刚,“散文中的腐败”,《文学自由谈》2006年第4期。 [10]胡平,《国家的事》,人民日报出版社2004年10月版第415页。 [11]“著名经济学家圈钱再起争端”,《东南快报》2007年3月9日。 [12]李思远,“法学界的浮躁与集体无意识”,《南方周末》2007年3月15日。 [13]同注1,第12页。 [14]费希特,《论学者的使命论人的使命》,商务印书馆1984年10月版第43、44、45页。 [15]陈寅恪,《寒柳堂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148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