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美国是如何治理矿难的

http://www.newdu.com 2020-10-21 南方周末 佚名 参加讨论

    
    
    《事故共和国:残疾的工人、贫穷的寡妇与美国法的重构》[美]维特著,田雷译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6月
    
    如何从根本上杜绝矿难这样的人间悲剧?进而言之,如何尽可能地控制现代社会中的工业事故?这不仅是当下中国所面临的一道治理难题,也是每一个工业化国家必然经历的转型阵痛。《事故共和国》所记述的正是美国在遭遇工业事故危机时留下的一曲动人的法治故事。对于正受困于工业事故泥淖的中国来说,这本书提供了可资借鉴的“他山之石”。“工作,再工作,最后挣钱买下你的墓地”,这句美国工人曾经的口头禅将我们拉回到20世纪初年的美国工厂:这里没有工伤保险,只有危险的工作环境;这里没有安全生产的设施,只有用漫长工作时间换取的一点微薄薪俸。自由劳动的契约理论遮蔽了劳资之间的天壤之别。如果你不愿做好这份工,你身后还有无数梦想着在新世界追求自由的移民大军。统计数据折射出其时工业生产的恐怖状况。在宾夕法尼亚州东部的煤矿中,每年有6%的工人在矿山事故中丧生。而1907年西弗吉尼亚州的一次矿难更是夺去361名矿工的生命。
    《事故共和国》的故事上起南北战争硝烟落幕,下至罗斯福新政帷幕初启,包含了整个进步主义时代的制度努力。从原著中可以看到,建设一个安全的工业生产体制绝不是一蹴而就的社会工程。而维特教授在写给中文读者的序言中亦特别指出:“从宾夕法尼亚与西弗吉尼亚州深入地下的煤矿,到纽约市高楼内的纺织血汗工厂,从匹兹堡市的轧钢厂,到布法罗市的铁路,新的立法如要扫荡美国工业世界的边角缝隙,强大的制度能力是不可或缺的。”美国是这样,中国又何尝不是如此!在任何一个国家,工业生产的安全规制都是现代社会必须面对的严峻挑战。
    近半个世纪的制度努力终于开花结果。美国的工业事故伤亡率在1910年前后出现拐点:“20世纪初,美国每年有23000名工人在工作中失去生命;而在今天,即便美国经济有了质的飞跃,美国人口数量有了3倍的增幅,但美国工人的年度死亡数量却维持在5000人左右。”美国的经验在于何处?维特教授提醒中文读者留意的一句话正道出问题的症结:“防止铁路事故的最好方法就是将公司董事捆绑在每辆火车的车头处。”要有效地降低现代工业体系的风险事故,关键在于让最有能力预防事故的主体承担起事故的成本。在复杂的现代工业场所内,工人个体只是机器大生产之流水线上的一道工序。他们不再是作坊生产时代中控制生产过程的小业主,也无力充当防止事故发生的适格主体。经济发展的成本不应该让“残疾的工人”或“贫困的寡妇”来担负,而应该转移给那些真正控制生产过程的工厂主和管理者。如果法律公正地分配现代工业活动附属的事故成本,就可以塑造一种既有安全又无损效率的生产体制,一种劳资两利的生产体制。在这一意义上,安全和效率并不是鱼和熊掌的取舍关系。如果法律将事故成本由劳方分配给资方,那么对于资方而言,一种事故最小化的生产体制反而正是最有效率的机制。
    

相关评论:
    

多难何以兴邦:美国矿难的法治启示
    

凤凰网读书频道2008年度九书推荐语:《事故共和国》
    

评《事故共和国》:告别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红煤》:矿工血泪让人长叹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