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书中写到,国货运动使民族主义融入了中国新生的消费文化的方方面面,并且,民族主义和消费主义的这种融合构成了生活在“现代中国”的基础。民族主义的消费文化影响了中国人的生活,从上层到底层,从政治经济的精英论述到学生个人在学校的穿着。国货运动还对时尚、商业等产生立竿见影的影响,其遗产包括爱国消费和爱国生产的形象,并且一直持续到当下,这种深入人心的文化影响是国货运动的主要成就。中国国货运动的广度、深度及其创造力使其在近代中国民族国家的形成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国货运动通过开拓市场,为中国制造商提供了立竿见影的好处。国货运动的参与者通过忽略价格和质量等这些通常评价产品的优先标准,让同胞把产品的国籍作为市场上选择的唯一决定因素,并通过质疑那些消费舶来品的人的爱国精神,抵制消费进口产品的潮流。 但与此同时,国家存亡与中国工业的健康发展之间确实有很大的关联。国货运动成为表达民族主义的最普遍的出路,它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引起共鸣,成为表达民族主义的途径。国货运动为中国人提供了一个表达民族主义和反帝国主义的弹性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中国人以不同的方式获得表达自己情绪的权利,甚至为之牺牲。国货运动产生的社会力量,最后也包括国家机器,都在重新界定和规范消费主义,直至将消费纳入民族国家可以接受的范围。 国货运动的历史反映了中国对外国卷入中国经济长期存有的矛盾心理。中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其对外国资本的深层忧虑一直存在。“自力更生”的方针长期被坚持,且具有鲜活的生命力。怎样面对外国在中国经济中扮演的角色,这些当代国货运动反映了深层的矛盾情感。中国的不少制造企业继续使用民族主义的诉求来赢得顾客和政府的支持。 当然,任何国家的民族主义都有不止一个源头,我并未主张中国的国货运动是其民族主义的唯一源头。我只是想批评在中国民族主义史的研究中对大人物的过分强调。除了几个知识分子和革命者,我们还需要考量这场运动的其他源头。 消费主义与民族主义的利益冲突 消费主义与民族主义甚至爱国主义之间存在一种紧张关系,这种紧张关系是否一致持续到现在? 葛凯:我是历史学家,自然明白过去和现在之间存在联系,但这些联系的性质尚不明了。是的,在我看来,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其他曾兴起强大国货运动的国家,消费主义和民族主义间的张力都延续至今,美国也未能例外。消费主义强调的是个人利益,民族主义强调的则是整体利益。两者每每产生冲突。当帝国主义将价廉物美的商品带入中国,两种利益就产生了冲突。而当世贸组织要求其成员国对外国产品和服务敞开国门,利益冲突就再度上演。 在这个全球化时代,消费主义的民族主义化是否还有市场? 葛凯:对此我有两点看法。首先,我觉得许多人还是会把贸易保护主义和民族主义联系起来。也就是说,许多人觉得购买本国生产的“国货”就是爱国。但由于经济的全球化,已经出现了多种利益群体。美国汽车公司就是一个例子:二十年前,人人都会认同政府“救市”,援助三大汽车公司。但如今,许多外国汽车公司在美国设有工厂,尤其是在美国南部,而南部各州的政客都反对政府支援三大汽车公司。“美国货”的概念已经模糊不清。在民国时期(1911年—1949年)的中国,要定义何谓“国货”同样困难。 其次,新自由主义者喋喋不休地告诉人们:保护主义对国家有害,“自由贸易”则对国家有益。这一理论已占领了美国主流媒体。“自由贸易”成了政治宣传,要提出异议并不容易,连民主党都在强烈支持“自由贸易”。别忘了,美国最重要的新自由主义“自由贸易”协定就是由比尔·克林顿签署的。鉴于眼前的金融危机,我们或许该重新考虑这套有关“自由贸易”和“保护主义”的简单口号了。 在中国,国货运动经常是和爱国主义联系起来的,这些年还经常发生青年人以爱国的口号抵制某些国家的商品,您怎么看中国新时代的“国货运动”?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