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围城》30年阅读印象

http://www.newdu.com 2020-10-21 新京报 佚名 参加讨论

    
    钱锺书,30年来影响最大的学者之一
    钱定平:《围城》不与百姓切身相关

    钱锺书先生一辈子皓首穷经,却生性诙谐,健谈善谑,有东方朔那样的机智和辩才。他学英文也教英文,学到了英国人极看重的幽默感,也难免不受英国讽刺文学的濡染。所以,我把《围城》定位为当代杰出的“讽刺小说”。可以猜测,先生受到写警世喻世小说的阿道司·赫胥黎和极具摧毁力的讽刺小说家伊夫林·沃的影响。而且可以读得出,他也熟悉色彩斑驳的劳伦斯·斯特恩和早期讽刺小说家亨利·菲尔丁。
    钱先生聪颖博学,其实却跟老百姓并无切身关系。由于高明人羚羊挂角般的渲染,先生便进入了神话境界。这是中国人文化心理上的一道花边,也成了他们知人阅世上的一大局限。诚然,先生的学问如果“一对一”的话不可企及,但某种程度上在电子—网络时代却可以望其项背。为此,我用钱先生熟悉的德文戏造了一个词:Qianzhongshuwesen,意思大致是“钱锺书事业”,而它的音义兼顾的翻译恰恰是“钱锺书围城”。时代在前进,“钱锺书围城”也应该发扬光大,并补上先生的大好学问没有嫡传弟子的遗憾。
    止庵:最初和最后的《围城》
    《围城》最初吸引我们的,是书中那些比喻。比如,“有人叫她‘熟食铺子’,因为只有熟食店会把那许多颜色暖热的肉公开陈列;又有人叫她‘真理’,因为据说‘真理都是赤裸裸的’。鲍小姐并未一丝不挂,所以他们修正为‘局部的真理’。”类似这种话每页都有,当时,中国没有人这么写东西。当时的中国文学没有聪明和幽默这两样东西,中国作家都显得严肃,像梁晓声、刘心武、张洁、张抗抗等人,你可以说他们真诚、深刻等等,但是,就是不能用聪明来形容这一代作家。另外,这本书有一个特点,你随便翻开一页就能够往下看,这一点,只有《红楼梦》能和它相比。之前,我读其他的中国书,从没有这样的感受。第三,这本书很幽默,但是里面有些很深沉,很感伤的东西。包括结尾的那个钟的意象,他跟苏文纨的关系。感伤和幽默本来相距比较远,但是作者把这两者结合到了一块儿。
    回头来看,《围城》有点过于显露聪明了。最初吸引我的那些东西,如那些俏皮话,幽默,那种聪明现在看来未必是优点。最初被我所忽略的人生很深沉的那一面,倒是最好的一面。钱锺书有一种本事,是在深沉的地方与显露聪明的部分融为一体。但是,后来的王朔,在聪明这一点上决不在钱锺书之下(韩寒我没看过)。在这种情况下,聪明已经不是《围城》的优势了。现在看来《围城》有些“为聪明而聪明”。但是,它又确实有深沉的地方,揭示了一些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它是关于中国知识分子最好的一本小说。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