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边际社会纯产品大于边际私人纯产品时,国家应当通过补贴扩大生产。当边际社会纯产品小于边际私人纯产品时,国家应当通过征税缩小生产。只有每一生产要素在各种用途中的边际社会纯产品都相等时,才达到社会生产资源的最优配置。庇古的福利经济学以自由竞争为前提,他认为自由竞争可以使边际社会纯产品等于边际私人纯产品,从而使社会经济福利达到最大化。 庇古从第二个基本福利命题出发,提出收入分配平等的问题。他认为,要增大社会经济福利,必须实现收入平等。他把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推广到货币上来,断言高收入者的货币边际效用小于低收入者的货币边际效用。他所说的收入平等,就是国家通过累进所得税政策把向富人征得的税款用来举办社会福利设施,让低收入者享用。庇古认为,通过这一途径实现“把富人的一部分钱转移给穷人”的“收入平等”,就可以使社会经济福利达到最大化。 批判庇古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庇古的福利经济学受到罗宾斯等人的批判。罗宾斯认为,经济理论应当将价值判断排除在外,效用可衡量性和个人间效用可比较性不能成立,福利经济学的主张和要求没有科学根据。继罗宾斯之后,卡尔多、希克斯、勒纳等人从帕累托的理论出发也对庇古的福利经济学进行了批判。与罗宾斯不同的是,他们认为福利经济学仍然具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1939年,卡尔多提出了福利标准或补偿原则的问题。此后,希克斯、西托夫斯基等人对福利标准或补偿原则继续进行讨论。他们主张把价值判断从福利经济学中排除出去,代之以实证研究;主张把福利经济学建立在边际效用序数论的基础之上,而不是建立在边际效用基数论的基础之上;主张把交换和生产的最优条件作为福利经济学研究的中心问题,反对研究收入分配问题。卡尔多、希克斯、勒纳、西托夫斯基等人建立在帕累托理论基础上的福利经济学被称作“新福利经济学”。 新福利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有意大利的帕累托,美国的勒纳、霍特林、萨缪尔森以及英国的卡尔多等人。他们提出了假想的“补偿原理”,建立了效用序数论,并构造了“社会福利函数”。主要代表作有帕累托的《政治经济学讲义》、《普通社会学》等。 帕累托的“最优状态”概念和马歇尔的“消费者剩余”概念是福利经济学的重要分析工具。所谓“帕累托最优”是指这样一种状态,任何改变都不可能使任何一个人的境况变好,而不使别人的境况变坏。按照这一规定,一项改变如果使每个人的福利都增进了,或者一些人福利增进而其他的人福利不减少,这种改变就有利;如果使每个人的福利都减少了,或者一些人福利增加而另一些人福利减少,这种改变就不利。帕累托采用了埃奇沃思的无差异曲线和契约曲线作为分析工具。 无差异曲线是表示两种商品的各种不同组合的点的轨迹,这些不同的商品组合使消费者始终获得相同的满足水平。契约曲线是表示交易双方的无差异曲线的切点的轨迹,这些切点表示双方的边际代替率完全相等,也是表示生产者等产量线的切点的轨迹,这些切点代表既定数量的生产资源在最有效地利用时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的组合。帕累托的最优状态概念和他采用的无差异曲线和契约曲线对福利经济学分析起到重要作用。 马歇尔的消费者剩余是指:消费者愿意支付的商品价格,超过他实际支付的商品价格的差额,这个差额使消费者获得了额外的满足。由此马歇尔从消费者剩余概念推导出政策结论:政府对收益递减的商品征税,得到的税额将大于失去的消费者剩余,用其中部分税额补贴收益递增的商品,得到的消费者剩余将大于所支付的补贴。马歇尔的消费者剩余概念和政策结论对福利经济学也起到重要作用。 分不开的效率和公平 卡尔多、希克斯等人的福利经济理论,受到伯格森、萨缪尔森等人的批判。伯格森于1938年发表《福利经济学某些方面的重新论述》一文,提出研究社会福利函数的“新方向”,认为卡尔多、希克斯等人的新福利经济学把实证问题和规范问题分开、把效率问题和公平等问题分开的企图完全失败。继伯格森之后,萨缪尔森等人对社会福利函数作了进一步论述,形成了福利经济学的社会福利函数论派。 社会福利函数论者认为,社会福利是社会所有个人购买的商品和提供的要素以及其他有关变量的函数,这些变量包括所有家庭或个人消费的所有商品的数量,所有个人从事的每一种劳动的数量,所有资本投入的数量等。社会福利函数论者通常用多元函数来表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