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中国社科院学者:阎崇年有错不认,我都看不下去(2)

http://www.newdu.com 2020-10-21 中华读书报 佚名 参加讨论

    与学术之争无关
    更多的人对阎崇年表示了支持,谴责打人行为。何兆武先生没看过阎崇年的书,但在电视上看过其节目,评价是“很热闹”,“不是学术研究,而是市场娱乐”,但这当然也是可以的,譬如学者要写小说,当然应该允许。他明确表示,打人当然不对,有不同意见可以说,不能动手。杨宪益先生重申了伏尔泰的名言“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表示阎崇年说康雍乾盛世是中国历史上最美好的时代,未必准确,却是一家之言。不同的历史观,怎么不可以说?任何人的观点都可能遇到反对者。如果把阎崇年的话当学者的学术发言,反对者就作为学者与之对话、商榷、发表论文反驳,如果把阎崇年当社会公众人物和明星说话,反对者就应该争取让自己的观点更有公众影响力,两者都做不到,就不应该抱怨自己没有跟阎崇年同等的出镜机会,更不应该用突然袭击的阴暗手段伤害一个老人。
    相声演员姜昆否认这是学术交流和沟通不畅的问题,“他们打名人,其实心里根本就不想与之沟通。我个人崇敬阎崇年,对打人者采用这种过激的方式很愤慨。”称阎崇年说“这件事是我们社会精神的一点悲哀”能引起他共鸣。
    岳麓书院的历史学家吴仰湘更是愤怒地表示,毫无疑问,这不是学术之争,对学术论争而言,使用暴力手段在任何情况下都是不能被允许的,应该无条件被谴责。他认为这时候,媒体就应该一边倒地谴责施暴者,这是一个文明社会的基本立场。对阎崇年的观点认可与否并不重要,但一位公民有基本的尊严和权利,怎么能当众被伤害和侮辱?阎崇年的学术观点是另外的事情,在别的时候可以讨论,但这个时候,除了异口同声地严厉谴责之外,不应该再说别的。看别人不顺眼就可以上去抽耳光,如果此风被“理解和体谅”,那这个世界上,任何人走在大街上都可以挨耳光了。
    香港中文大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外籍研究员说,因为他的研究兴趣是中国当代社会,所以对内地近年来主流媒体批量制造学术新星的现象有所关注,也知道阎崇年及其引发的争议,首先,他表示对打人者的愤慨,同时怀疑打人者的动机,因为据媒体报道,打人者当时一言未发,直接掴掌,这种事在西方也经常发生,袭击者有的是为了表示不同意见和看法,但还有相当一部分是用这种方式吸引眼球。阎崇年本人遭袭,很可能与学术无关,只是无聊人的无聊举动。但此事在事实上引发了“学术争议”,倒是一个有趣的现象。
    他表示,如果不是发生这样的事情,他并不知道,阎崇年与草根历史爱好者有那么强烈的冲突。因为在掌掴事情发生后,现场另外有人喊“活该”,这是一种情绪的流露。他知道阎崇年将满清的文字狱说成是文化交流,剃头令促进了民族融和,称阎在无锡遭袭,乃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因为江南正是当年满清入关后被屠城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但是,对于那些声称阎崇年被打后感觉解恨、痛快的人,但凡有基本人文素养和人文关怀的人,都是不能认同的。他还对普通民众普遍认可的非理性行为取向表示担忧,比如有声援阎崇年的人居然说“我很讨厌这种表达情绪的方式(指打人),我很鼓励阎老师当众回击两掌然后两清”。这种想法和打人者的思维、行为模式是同构的,如果共振,可能发展为暴力的社会模态,这很可怕。
    中南民族大学的青年教师杨芳认为,这一事件背后有着复杂的社会原因。她指出,这些年来,媒体的媚古、厚古薄今现象严重,辫子戏泛滥,故作惊人之语的风气流行,学界尚不能免,市场化的电视讲座,尤其如此也就不奇怪了,这些是整个学界的操守问题,与阎崇年先生无关。他只是一个大时代的小标本,在一个耳光中凝聚了社会的各种矛盾,凸现了各种浮躁的心态。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