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中国社科院学者:阎崇年有错不认,我都看不下去

http://www.newdu.com 2020-10-21 中华读书报 佚名 参加讨论

    
    

阎崇年
    近日,清史研究专家阎崇年先生在无锡签名售书时,被一持不同历史观的年轻人当众掌掴。阎崇年年逾古稀,又是文化名人,发生此事,在学界和网络迅
    速引发了大面积讨论,大批平面媒体也进行了事件层面的报道。
    学者遭遇观点抵制的事件近来频频发生,尤以阎崇年先生此次遭袭为激。学者遇袭事件的背后隐含着怎样的原因?不同的学者基于不同的立场,表达了完全不同的观点。
    学者要有“学术立场”?
    应该说,对于此事,压倒性的观点还是谴责打人者的。毕竟当众暴力袭击一个70多岁的老人,于情、于理、于法,都是不容许的。但这样悖情悖理的事情竟然发生了,还引发不同见解。
    中国社科院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研究员介绍说,因为专业和性格的原因,他本人对阎崇年及其研究并不关心,但他的妻子黄女士(也是社科院研究员)是“百家讲坛”的忠实观众,也曾是阎崇年的“粉丝”,后来慢慢就从“阎粉”成了“阎愤”,黄女士对阎崇年的学术水平有质疑,《明亡清兴六十年》下册在王府井首发的时候,她也去了,当场提了两个问题,指出阎崇年演讲中的硬伤,阎没能给予有效的回应,也不承认错,这让她很失望。除了硬伤外,更主要的是阎崇年对满清的统治过于美化,为屠城、剃发、种族不平等、文字狱、禁海、禁商、隔绝传教士等劣迹辩护,让黄女士很反感,觉得超出了一个学者学术良心的底线和基本立场。
    这位研究员认为,一个学者还是应该以书斋和学术讲坛为根本的生存和活动空间,去电视上讲评书,那是艺人的行为。他对此表示了遗憾,并申明这种遗憾的前提是仍然将阎崇年作为学有所成的学者,觉得学者有学者的专业规范,如果阎就是一个说书人,与学术完全在两个不同的空间,他也就没任何评论了。由此,他又提出,现在学术和大众之间缺乏有效的桥梁。在西方,这个阶层往往由媒体撰稿人、专栏作者、畅销书作者之类的人充当,这些人借助新闻媒体,又有专业知识,可以很好的沟通雅俗两界。他们很重要,他们的工作也很有意义,但这种工作不应该由学术专业人士来作。正常的模式是,学术专业人士负责创造思想和观点,他们负责传播。但是现在中国的这个阶层还不成熟,公众认可程度也低,只好由专业人士“俯就”,比如科学家写科普小文章,历史学家讲评书。这样一来,雅俗沟通中的非专业(指把握和控制公众影响和传播力的专业能力,一个有这种专业素养的公众人士,应该会比阎崇年更知道如何应付公众挑战和施暴等情况)就发生了。
    中国政法大学的近代史专家郭世佑表示,阎崇年印证了他向来主张的一个观点:做历史研究的,如果只做某一个朝代、某一个人,久而久之,往往不知不觉成了那个朝代或人物的辩护律师。认为他们做的事都是对的,都是有理由、有原因的。其实这是有问题的,有原因不一定就是对的。强盗杀人也有理由的,但杀人总是不对的。郭世佑认为,学者应该在自己熟悉的领域说话,而且要有学术立场。
    来自台湾的佛教史专家吕真观因为做明清佛教史,也接触了阎崇年的清史研究,发现确实有些硬伤。比如,满清的一大谜案就是据说雍正曾篡改遗诏,指使人将“皇位传十四子胤祯”改为“皇位传于四子胤禛”。阎崇年否定了这一猜测,他的解释在《正说清朝十二帝》的98页,里面说到:“当时繁体字的“于”写作“於”,“十”字很难改成“于”字。”这一说辞显然站不住脚。因为古文经常用“于”,这并不是简体字,这是简单的文字常识。另外,“祯”字改为“禛”也是很容易的。
    另外,吕真观从他人的评论中了解到,阎崇年遇袭跟他替清王朝(包括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文字狱等)的辩护有关。对此,吕真观称不了解事实,没有作评论,但他表示,从某种程度上说,学术的传媒化是必要的。但如果健全学术的公众传播,需要艰难的实践。
    一些人表示,相对而言,王立群和马瑞芳还基本能坚持一个学者的基本立场,没有抛掷颠覆性观点,作惊人之语。在这方面,有些更大红大紫的学术明星,做的有失学术本分之嫌。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