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伸阅读 “战争责任”与“战后责任” 在受害国的国民看来,“战争责任”与“战后责任”似乎并无很大差异。但问题的复杂性在于,由于战后美国对日占领政策的中途变道,基于冷战的现实需要,连日本的战争责任问题也被美越俎代庖。如此状况导致战后出生者占人口大多数的日本社会,“战后结束论”成为主流意识形态,“战后责任”的意识稀薄。 1956年出生的作者,从哲学和法理的角度,论证两种责任的边界,指出对战后出生的一代来说,虽然没有战争责任,却有无可回避的“战后责任”———“持‘无责任论’的日本人是可耻的”。 《战后责任论》,(日)高桥哲哉著,徐曼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6月版,35.00元。 何为“靖国问题”的实质? 日本的保守政治何以如此偏执于“靖国信仰”?作者的揭秘是存在一种“情感的炼金术”:近代国家通过它来塑造国民的生死观和世界观,并把战死神圣化,在对陷入悲哀、无奈、怨天尤人情绪中的遗属们强加一种所谓“光荣战死”的意义的同时,剥夺其作为普通人对亲人之死抱有的悲痛情感,从而达到通过祭祀战殁来控制死者、支配生者的目的。 进而,作者一针见血地指出,所谓“靖国问题”的实质,仍然是战争责任问题。就靖国神社的历史而言,从其建立之日起,便与日本近代以来的历次战争密不可分,甲级战犯合祀问题只是与靖国神社有关的历史认识问题的一部分。若从理论上正本清源的话,理应追究其与日本近代殖民侵略之间的关系。 《靖国问题》,(日)高桥哲哉著,黄东兰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8月版,19.00元。 思想史学者的知识考古学考察 正如作者子安宣邦在书的后记中所明言的,此书系“作为思想史家”,对小泉靖国参拜这一对“本国国民和亚洲邻国人们的挑衅行为”的“回答”。具体地说,是思想史家的政治神学批判。作者把“靖国问题”的源头追溯至作为“天皇制国家日本之大祠”的伊势神宫,并置于19世纪水户学经典《新论》的延长线上来认识。通过这番“知识考古学”式的考察,发现甲级战犯问题并非问题的全部或关键。其实质,在于曾经在近现代与日本军国主义密切结合的日本政治神学传统在今天复活的危险性,即传统“祭政一致”的政治神学思想的现实化、具体化,这导致宪法“政教分离”原则的空心化。 《国家与祭祀》,(日)子安宣邦著,董炳月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5月版,17.00元。 相关链接: 往事:《读卖》倒戈,日本第一大报检讨战争责任 白岩松专访:读卖新闻总裁渡边恒雄 书评:靖国神社里的“牺牲”逻辑 朝日新闻自我解剖:自由媒体如何沦为战争协力者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