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牺牲”逻辑的普遍存在 作为哲学家,高桥不满足于只在社会学、政治学层面对国家的“牺牲”逻辑做单纯的道德批判,而是对其起源做了一番从语义学、宗教学到人类学、历史学的追溯。通过梳理发现,“牺牲”逻辑普遍存在于人类生活和社会历史之中,尤其在国家层面上更堪称源远流长,且从古至今,几乎从未受到过根本性的质疑、批判。不仅“为国捐躯”是“崇高的牺牲”的观念根深蒂固,早已沉淀为“国民精神”的一部分,而且对于拥有军队或武装组织的国家来说,战殁者祭祀体系中包含“牺牲”逻辑是题中应有之义:通过祭祀,彰显“英灵”,并使之神圣化(所谓“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从而为随时准备应对战争状态的国家体制的存续提供保障。用日本右翼学者中西辉政的话说:“对于发挥为国家的存在而奉献生命这种无与伦比的、高尚的自我牺牲精神的人们,国家必须尽全力予以表彰,使之传诸后世。否则,作为国家的道义心即告崩溃,在将来的危机中挺身而出的日本人当然也就不可期待。” 虽然与这种诉诸国家主体的强有力的“牺牲”逻辑相比,高桥的追问(“没有牺牲的国家,没有牺牲的社会”能否存在,我们能否超越这个国家原理上的“牺牲的逻辑”?)显得虚幻、飘渺,但不可否认的是,在战后西方社会,尤其是德意志等欧洲国家,那种在一战前后达到顶峰的“战殁者祭祀、英灵表彰”制度逐渐衰落,现代战争空前的残酷和毁灭性使源自基督教的视民族国家为“神秘体”,以及把为此而“牺牲”的行动等同于“殉教”的观念,失去了昔日神圣的光环和感召力,代之以对该制度及现代民族国家构架本身的反思。 而日本作为近代以来,以其殖民和侵略战争对亚洲邻近国家及世界造成剧创深痛的国家,纵然因这样或那样的、有些是非主观性的因素,至今尚未彻底完成对包括“靖国思想”在内的战争史观的清算和反思,或者只停留于政治、外交性的权宜层面,有待深入。这种情况下,一部分政治家、媒体在靖国参拜和“英灵彰显”问题上的不恰当言行,未必不会对本来就缺乏彻底性的对负面历史遗产的反省产生某种反作用力。这是日本社会必须要警惕的苗头。 日本著名思想史学者、大阪大学名誉教授子安宣邦在其批判国家神道的《国家神道的现在》一文中,曾论证过所谓“祭祀之国家”即为“战争之国家”的关联项认识。根据这种认识,宣告成为“不战之国”的日本宪法,理应自动成为“不祭祀之国”的规约;而所谓“战之国”,实为“祭祀之国”;祭祀,则离不开牺牲。这成为其国家神道论批判的基轴。从这个意义上说,宪法规定的政教分离原则,似有再度强调和捍卫的必要。 相关链接: 往事:《读卖》倒戈,日本第一大报检讨战争责任 白岩松专访:读卖新闻总裁渡边恒雄 书评:靖国神社里的“牺牲”逻辑 朝日新闻自我解剖:自由媒体如何沦为战争协力者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