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凯恩斯──那孤独的背影(5)

http://www.newdu.com 2020-10-21 光明网-《博览群书》 佚名 参加讨论

     就业、利息与货币的一般理论
     如果说《概率论》是凯恩斯的思想源泉,那么《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就是《概率论》的应用。凯恩斯之所以将自己的著作称为通论(即一般理论),就是因为他认为古典经济学所针对的不过是现实世界中的特例。的确,确定性世界可以看作不确定性世界的一个特殊表现形式。凯恩斯否定了萨伊定理——“供给能够创造需求”,萨伊定理成立的前提是没有现金囤积,在确定性世界中,货币只在交换中瞬间发生媒介作用,没有其他用途,因此,囤积现金是不理性的,萨伊定理的前提自动得到满足。而凯恩斯认为,不确定性对人类的行为有着巨大的影响,货币的一个重要职能是储蓄价值,持有现金可以减少人们对不确定性的担忧,由此他提出一个基本心理法则,给出了小于1的边际消费倾向,这就意味着消费需求小于供给。
     另外一种需求是投资需求,不确定性的存在使得投资倾向偏低,在《通论》中,消费需求相对比较稳定。这样,总产出(或实际总收入)主要取决于投资需求,而投资需求则是由资本的边际效率和利率的对比所决定的,资本的边际效率是借款者愿意支付的代价,利率是贷款者所要求的代价,只有资本边际效率大于利率时,人们才会进行投资。从长期看,资本边际效率递减,只有利率也相应降低,投资才不会减少,因此,利率就成为决定投资需求的关键因素。
     凯恩斯与古典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对利率的认识,在古典经济学中,利率的调整将弥补自愿投资与自愿储蓄之间的缺口,而按照凯恩斯的观点,利率是持有现金财富的欲望与可持有的现金数量之间进行均衡的一种“价格”。利息是在某一特定时期内放弃货币的周转灵活性而能够得到的报酬。由于人们有对未来利率的不确定性进行投机的动机,人们会选择以现金方式持有财富,即对货币的流动偏好。当人们对投资利润缺乏信心时,货币的流动偏好就越强,利率也就越高,由此导致了投资需求不足。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的不足就构成了有效需求的不足,这就是《通论》的核心内容。由于就业依赖于有效需求,非充分就业就是常态,这样古典经济学中的充分就业成为特例而非通例。
     《通论》出版以后,凯恩斯不断警告人们不要把他的理论形式化,但他的学生希克斯仍然在1936年将凯恩斯的理论用一套联立方程式来表述,并且在1937年发表了著名的IS-LM曲线图。希克斯的论文在1936年10月送达凯恩斯,而凯恩斯对此沉默了半年之久才回信说:“我觉得这篇东西非常有意思。就批评而言,我无话可说。”凯恩斯的沉默是有道理的,他从不认为风险可以被精确计算,不确定性只能用于逻辑推理,不能用数学来描述,任何数学模型都无法容纳不确定性,对不确定性的认识正是他与古典经济学的根本区别。数学模型的使用就隐含着已承认了我们已经生活在一个确定性的世界,这就使得古典经济学以一种新的方式复活。他的另外一个学生卡恩曾说,将《通论》简化成“曲线图和代数碎片”是一大悲剧。尽管凯恩斯对年轻一代学者将他的理论淹没在代数中的做法表示异议,然而,最终流行于世的正是这些被模式化的方程和曲线。在给他的学生哈罗德的信中,凯恩斯感叹道:“我在我那一代人中没有思想伴侣——不管是最早的老师还是学生。”随着时光的流逝,在经济学的长廊中,凯恩斯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孤独的背影。
     (《凯恩斯传》,〔英〕罗伯特·斯基德尔斯基著,相蓝欣、储英译,三联书店2006年4月版,79.00元;《凯恩斯传》,〔英〕R.F.哈罗德著,刘精香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6月版,23.80元)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