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谢傲霜 刃口边的徘徊

http://www.newdu.com 2020-10-21 香港文汇报 佚名 参加讨论

    她说自己是「穿上羊皮的鸭」。她誓做一个坏人。
    到底人性是善还是恶?诚然,她也在徘徊。
    「反叛,得以明了;拒绝,得以传承。我们都站立在刀刃之上,随时倒向刀锋的某一边。」《耶稣13门徒》的书脊上这样写着。
    也是她,香港女作家谢傲霜于创作小说后留下的感想:「我觉得自己好像站在刀锋的刃口边上,有时这边,有时那边,摇摆不定。」
    说起谢傲霜,算是记者行业的前辈。做过英文虎报,也任职过经济日报「文化」及「阅读」编辑,如今是中学图书馆主任,不久之后也可能会站上讲台。
    从文化评论集《爱情废话》、《香港情书》、《广告热卖》(与马杰伟合着)、《音乐敏感地带》(与冯应谦合着),到新诗集《在雾里遇到一尾孔雀鱼》,到剧本,再到小说《一半自己》和如今的《耶稣13门徒》,她笔下的创作品多元化,她笑言自己很贪心,喜欢尝试不同的东西。
    《耶稣13门徒》,是本宗教题材的小说,谢傲霜在朗天所写的同名剧本上进行改写,也是她的新尝试,「这种状态有反思的感觉,是非传统结构。」
    认主,不认主
    一夜,平静。耶稣告诉彼得,你将三次不认主。
    耶稣被捕,三次有人识穿彼得。结果,当彼得第三次否认时,鸡啼,彼得想起了老师的预言,泪流满面。
    「读彼得三次不认主,我总不期然感到自己就是那一刻的他。」谢傲霜这样认为。
    她是基督徒。不过她仍然徘徊。
    反覆转折,谢傲霜很小就开始归自己为基督徒,但并没有长期坚持回教会。
    「我觉得自己有很多障碍。」她似乎就是不认主的彼得一样,不过,这一刻用她的话来说,「如磐石」,而且「持续了十几年仍不见尽头。」
    「可能自己不是这么爱群体,心理上有时候想返(教会),有时候又有些心理障碍。本身我比较独立行事,对于教会,不是很容易进入。我对于集体有些抗拒。他人很集体的时候,(我)很抽离。」但矛盾的是,「我也钟意同人相处,是外向的。」
    信主、不信主于她仍是头脑当中的交战与对话。
    「可能我是一个对立的人,我控制不了自己的脑,不断对话、交战。理性告诉你,除了信之外,你的人生无可选择;有时理性也告诉自己,你的情感也很难相信。有时情感带动你的时候,情感告诉你,你透过这个依靠你才安乐,但是理性很多时候也会扯回自己头。」
    书中犹大、彼得等耶稣的门徒,脱离历史人物形象,真实而虚幻背后,内心深处追求信仰的心境也不断挣扎。
    「我」也站在刃口之上,摇摆。
    「基督徒中的圣人其实也是人,他们也经历过摇摆不定的状态。犹大去了另外一边,甚至彼得也去过另外一边。人摆开宗教,纯粹平日的生活都是在这种状态(摇摆的状态)之下,就是在摇摆之下,确定了人生是怎样的。」
    小说中有三个彼得,女彼得、男彼得、肌肉彼得,似乎一个人的肉身里突然有多个自己,这些自己在争执、相互否定、沟通和对话。
    虽然是宗教的小说,但文字却完全脱离宗教的宣传。「我自己都很抗拒教会很积极、主动地去做宣传。」
    「我看了朗天的剧本,从我得到的东西,然后配合我一直的想法而表达出来。有时,刻意地写宗教小说妨碍了非宗教者对宗教的接触。你当其是哲学思考也好,人生思考也好,就不单单是从宗教出发来讲。」
    「透过朗天的文字,刺激了我的反思,将我对宗教的反思和人生的反思同人生分享。」
    剧本三重变奏
    这似乎是一台「男人」的戏。
    《耶稣13门徒》是两个男性策划、主导,剧本原型也是从男性角度上发展出来。
    小说版让谢傲霜执笔,两个男性一个女性形成奇妙组合。
    许树宁,剧场版导演在书中写过这样的话,「朗天写的剧本,内容充满哲理味道很令人反省,读起来有『硬』、『冰』的感觉……谢傲霜的《耶稣13门徒》小说,读起来就有一种『软』、『暖』的女性爱情感受……舞台上的演绎又会很不一样,因为我喜欢『黑』、『美』……」
    剧本中三个彼得,女彼得很多时候是否认主的,「开头我就不明白,为什么要编排这个角色是一个女性?」谢傲霜说。
    「我不能说自己是女性主义者。我相信性别差异,我不相信性别平等。差异是差异,但是女性不一定要差的。」
    「后来再写之时,在配合原意的时候,我是作为女性去写,男女的关系操控在女性的角度之上。原本剧本没有『我』的身份,在某些篇章的处理上,很多处理上采用了『我』这个身份,『我』对主信心是强烈的, 那是站在女性角度上的。」
    「这是一个多元性的存在,性别的处理多元化,不单一。」
    「剧本朗天自己写,我不加以干涉;戏也是导演自己处理,我也不加以干涉;朗天的剧本交给我也让我自己处理,他们两个也不会特别干涉我。不同的人处理不同的概念有不同的东西,正是大家相互配合。又看了书,又看了剧之后,角色就会变得相当丰富。」
    使徒的故事穿越着时空,人性化也有处境化,人性同信仰,关爱与追求,忠诚之后又多少是背叛?
    大学时期开始的批判思想让她不断质疑,创作的信念与内心的挣扎让她反覆。
    她说,「生命里很难没了文字,语言上表达不了的东西,写的时候有另一种表达和思考。」
    「透过反叛,得以明了;透过拒绝,得以承传。」每个人的生命之中,都面临不同的选择和人生。人站在刀刃上,徘徊、选择……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