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迪去世,我感到震惊、痛惜。前一段时间,我得知他住院了,病得很重,即使在那时,我也不曾想过会有最严重的结果。李迪七十一岁了,但在我的印象里,他与迟暮衰老无关,他永远活力充沛,永远谈笑风生,永远激情澎湃,他好像永远穿着一件大红上衣,他真是一团火,跃动着、燃烧着,给这个世界送来热量和温暖。这样一个人,我想,他是累了,他需要休息、需要调整。我没有想到,最终传来的竟是这样的消息,他竟走了,那团火,熄灭了。 但是,他的作品在,他书中的火是不灭的。从《丹东看守所的故事》,到《警官王快乐》,到《加油站的故事》《听李迪讲中国警察故事》,到刚刚印出的《永和人家的故事》、刚刚写成的《十八洞村的十八个故事》,他是多么喜欢“故事”这个词,而他正是一个讲中国故事、传中国精神的作家。从这些作品中,我们感受到的是广袤的大地与奋进的人民,感受到在一个一个人物身上、一个一个平凡而伟大的战斗者、劳动者身上那推动历史发展的伟力。这样一个作家,是时代的记录者,是人民的歌者。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深刻论述了文艺与人民的关系,人民需要文艺,文艺需要人民,文艺要热爱人民。新时代广大文艺工作者的根本道路,就是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在这条道路上,李迪为我们做出了榜样。这些年来,从西部山区到东部沿海,从公安一线到边地加油站,从塔克拉玛干沙漠到湘西苗寨,烈日骄阳、风霜雨雪,李迪走过了很多地方,不是走马观花,不是蜻蜓点水,而是心入情入,是全身心地扑进了人民生活的海洋。时至今日,那些公安干警、那些工人农民,提起李迪,都是那么亲切,干警们叫他“老李”,村民们叫他“李老师”。我也有过农村经历,我知道,当村里人叫你一声“老师”时,这包含着沉甸甸的信任和敬重。对李迪来说,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是一个一个有血有肉的具体的人,李迪和他们成为了贴心人。他的作品是质朴的,没有华丽的修辞,他努力写出人民心里的话,他的风格温暖明亮,他的态度情深意长,这在根本上源于他对人民群众深切的情感认同。 心在人民中间,李迪把书写中国人民创造新生活、创造历史的伟大实践作为自己的职责和使命。他生前的最后一次远行是去湖南的十八洞村,那是习近平总书记去过的地方,是决战脱贫攻坚的前沿。在那里,这个年过七旬的老人,这个北方汉子,在南方湿冷的天气中开始了他一生最后一次战斗。“战斗”这个词,在这里一点儿也不夸张,李迪曾经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四军宣传队的战士,他的一生是作家,更是把祖国和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的战士。在身体已经严重衰弱的情况下,李迪在病榻上奋力写完了他的最后一本书《十八洞村的十八个故事》。支持着他的,是一个战士对新时代伟大斗争的澎湃激情,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光辉前景的信念和承担。 李迪远去,李迪的精神长存。这是一个作家、一个文艺工作者把自己的命运与祖国的命运紧密相连的精神,这种精神,体现在李迪身上、体现在广大中国作家艺术家身上。2020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中国人民经受了新冠肺炎疫情的严峻考验。在这样的时刻,广大作家艺术家始终和人民在一起,奔赴脱贫攻坚的第一线、奔赴抗击疫情的第一线,记录和讴歌中国人民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艰苦卓绝的奋斗和感天动地的业绩。李迪就是其中的一位杰出代表,他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所指明的道路的自觉、热情的践行者,他的生命和创作有力地感召和启迪着我们: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就要把全部生命投入到与时代同行的路上,把滚烫的心放进与人民同心的作品中,让这波澜壮阔的历史、这昂扬奋进的精神成为永世流传的中国故事。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