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艺理论 >

文本与延异——德里达对柏拉图《斐德罗篇》的解读(2)

http://www.newdu.com 2019-11-15 《江淮论坛》 苏李 参加讨论

    四、结语
    德里达借助柏拉图“药”的神话进入书写文字的探讨,试图澄清整个西方哲学传统的根——在场的形而上学、逻各斯中心主义,破除与之相应的本质语言观,坚持非本质的、边缘的、溢出的根本性关联。在他的解构操作中,西方形而上学传统被视为追寻封闭性的意义系统,一种压抑替代的系统。在德里达看来,自柏拉图至胡塞尔的形而上学传统通过压抑隐喻、贬低尾随着的增补,竭力追寻起源性的在场。德里达借助精神分析学,把文本的自身触发视同身体的自身触发,因此被压抑的隐喻以增补方式如同被压抑的欲望以梦的方式来缓解。梦与增补都有所溢出,将意义带回言语的原位,尽管如此,那形而上学竭力追寻的起源依然不显现、不在场。
    正如德里达对《斐德罗篇》的解构性阅读那样,苏格拉底也意识到书写文字系统的非封闭性,意识到这种系统达至本真的知识的内在困难,甚至声称只有神才能真正做到不被书写文字引入歪曲的危险。同样,胡塞尔对先验自我的追寻,也未真正像德里达指责的那样完全落入传统形而上学的窠臼,并且对德里达关注的不在场、压抑都有所洞察。只不过胡塞尔基于现象学的立场,坚持直观原则,强调只有通过活的当下,才谈得上探察那原初发生的领域。
    当然,德里达也无法完全摆脱固定性的概念,无论如何,延异、增补、播撒也必须依赖概念的固定性,即使是在否定意义上,是在作为界限意义上。总之,由书写文字问题引发的文本意义的多样性问题是否就是德里达所描述的播撒与漫游的方式,依然需要审慎辨明。而德里达自身则在这解构、播撒与漫游中任意滑行,以致过于疏远、贬低文本及其意义,故而这样的文本解读虽然有所“溢出”,仍然难逃相对主义之虞。
     
    注释:
    ①参考德里达《胡塞尔几何学起源导论》《声音与现象》等早期著作。具体分析可参见:方向红《生成与解构:德里达早期现象学批判疏论》,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参考文献:
    [1]Derrida.Dissemination[M].Trans,Barbara Johnson.London:The Athlone Press,1981.
    [2]柏拉图.柏拉图全集(第二卷)[M].王晓朝,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3]尚杰.归隐之路——20世纪法国哲学的踪迹[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180.
    [4]德里达.书写与差异[M].张宁,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