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著名中国民间文学学者、华中师范大学刘守华教授的近60万字巨著《中国民间故事史》出版了。它填补了中国民间文艺科学的一个空白,值得国内外汉学家考。作者说:“本书是四十年来坚持不懈地研究民间故事学术积累的结晶,也是对海内外学人研究中国民间故事重要成果的概括反映。”作者的非凡毅力与卓越成就,值得赞赏。此书的学术成就,主要的有五端: 一、以发掘研究中国古代民间故事资料为重点,整理出大批优秀故事,显示自古中国就有一座无比丰富的民间故事大宝库。 中国有文字记录民间故事的历史,大约经历过2500年。作品之多浩如烟海,它们保存在大批古籍中,如战国至汉初楚人《山海经》、宋李昉等编《太平广记》、中华书局辑《诸子集成》、汉刘向《古列女传》、应劭《风俗通义》、晋张华《博物志》、干宝《搜神记》、南宋刘敬叔《异苑》与梁殷芸《殷芸小说》、唐张《朝野佥载》、戴孚《广异记》、殷成式《酉阳杂俎》、裴铏《传奇》、郑还古《博异志》、薛用弱《集异记》、李冗《独异志》、张读《宣室志》、宋刘斧《青琐高议》、洪迈《夷坚志》、徐铉《稽神录》、张师正《括异志》,乃至《大藏经》、《道藏》、《笔记小说大观》、近人鲁迅辑《古小说钩沉》、王重民辑《敦煌变文集》与周绍良编《敦煌文学作品选》等,至今无人对其中的故事作出过系统整理。即要检索,也是困难重重的。 作者辛勤泛读过100多种古籍,从超出几倍乃至几十倍的典籍中,精选出300多篇故事文本,加以重点引录评述,如以明清言,作者就读完70余种故事小说类笔记,精选出明王同轨《耳谈》、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袁枚《子不语》、慵讷居士《咫闻录》中精品,给予深入评析。又另选明都穆《都公谭纂》等7部书中的少量精品,才合成一节来评析。又如,宋洪迈《夷坚志》有故事2000多篇,故事传说占近百篇,仅选评15篇,可见所评纯为精华中之精华,洵属难能可贵。 在书中,作者以现代民间文艺学锐利的科学眼光与分析力,对各个重要故事文本,作了切实的校勘、评释,且各联系有关史实文献及文化背景,剖析其重要的文化内涵、美学特征、所属故事类型,并探求其来龙去脉,取得了大量的创造性成果,令人敬佩。 二、首创具有鲜明学术个性与民族特征的科学体系。 中国民间故事史的科学体系,未有先例。作者吸取了近人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与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二书的宝贵经验,兼顾学术性与资料性,首创了具有鲜明学术个性与民族特征的科学体系,切合实际,值得赞赏。 全书纲目系统分明,故事特多者设为二章。“绪论”析述了:1.人类文化史上的民间故事;2.中国民间故事的构成;3.中国民间故事史的建构。以下对古代民间故事设为12专章:一“先秦两汉民间故事”;二“魏晋南北朝民间故事”;三、四“隋唐民间故事(上)(下)”;五、六“宋元民间故事(上)(下)”;七、八“明清民间故事(上)(下)”。以上析述了纯传统文化的民间故事。接着,结合佛道二教在中国社会的长期流传及其故事、文化,对民间故事的关系,依次设立了二章,即:九“佛教传播与中国民间故事”,十“道教信仰与中国民间故事”。分别论析了具有佛道宗教色彩的中国民间故事。最后两章则为十一、十二章“20世纪的中国民间故事(上)(下)”。各章均选取古代故事资料较丰富的专著和著名的故事类型代表性文章,进行深入剖析。 例如,第二章“魏晋南北朝民间故事”,以《列异传》、《搜神记》、《搜神后记》等书为代表。第五章“宋元民间故事(上)”,以《青琐高议》、《夷坚志》、《湖海新闻夷坚续志》等书为代表。有时也灵活地采取对故事群的综合评谈。如第一章“先秦两汉民间故事”的“《风俗通义》所载汉代民间故事”,第二章的补析“其他志人、志怪小说集中的民间故事”,第八章“明清民间故事(下)”的“虎故事种种”,第十章“道教信仰与中国民间故事”的“《神仙传》种种”等各章。另外穿插入同型故事的专题,如第四章“隋唐民间故事(下)”有“《叶限》和灰姑娘型故事”及“《田章》和天鹅处女型故事”。还有的是析述故事及其演变史的专节,如第一章的“《列女传》中的‘尧舜禅让’及其演变”,第九章“佛教传播与中国民间故事”的“‘端正王判案’在中国的流变”,均见精到。每章的“小结”节,归纳某时期故事的体裁、特征,讲故事活动的情况,与讲说者的身份,更有助于突出故事在当时民间文化活动中的重大意义、地位及其与民间文化传统的密切关系。 可以说,每章是横断面的剖析,首章至末章则是纵剖面的贯串,二者结合,使民间故事史的立体感更为鲜明。 三、精雕细刻的微观性分析与放眼全局的宏观性评论。 对于许多故事本文的思想与艺术的特征,作者采取了精雕细刻的微观性分析。下面选看一个学术难题为例,如第一章第一节“古代民间故事的萌芽”,探讨:中国民间故事的起点何在?先秦时期是否流传民间故事?见于何书?等等,是大难题。作者根据晋太康元年(280)出土的竹简文章《汲冢琐语》中的“晋平公梦见赤熊”篇之类的小故事,指出它在口头叙事文学的萌芽期,具有特别的意义,它的叙事结构有三层面:晋平公做梦是现实的事,其后带出一个人死后精魂不灭,成为鬼神的想象性故事,虚实沟通,成一整体,遂创造出后世现实世界与神奇幻想融合的叙述模式,而这些小故事,均是来自伴随着说梦、解梦、占卜等活动而兴起的故事讲述活动之中。再者,“语”是春秋战国时一种文体。中国古代史官文化极发达,有人把当时口传的奇闻异事记下来,这就成了虚构与浓厚奇异色彩融合的“琐语”,此即传说与故事体裁的源头之一,也就可“视作先秦时期的口头文学”。如此析述,较为中肯,也显出见解精细可贵。 对于探讨民间故事的起源,作者还从另一个方面进一步析述说,《山海经》是“古代巫师相传下来的书”,含有丰富的古代故事资料,其内容与表述方式,同巫事有关。这就打开了“研究古代民间故事起源的思路”。又指出《山海经》“海经”中“女丑之尸”等四篇小故事,无特别价值,但有两点可注意:1.它们是巫师在举行王事活动时,对着“山海图”所讲,为后人记下;2.故事的结构,如《琐语》一样,把现实情景与虚构的神奇世界融合在一起,重点开始向人世转移。据此指出讲故事的巫师,已具有后世叙事文学中全知型叙述人的视角,能在时空之上驰骋想象,虽有原始思想的烙印,但已开始具备有意虚构这一艺术思维的明显特征,这里“似乎有着中国民间故事从神话、传说、故事混沌体中逐渐分离开来的线索”。就是说,他认为这部分巫师故事,正是中国民间故事的源头。从上,见出作者采取精雕细刻的微观性分析法,探索中国民间故事的起源,说的较具科学精神,也合情理。 作者也善于采用放眼全局的宏观性论评。例如对于新的故事题材——民间科学幻想故事,作者说是“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故事,热烈歌颂人类的创造潜力”。这是首先扼要论析故事类型的主要思想内容,其次论析“中国‘木鸟’故事的源流”,追溯此型故事,散布在中国古史文化上的情况:它最早见于战国时期《墨子•鲁问》。至汉有了新发展:一为梁任昉《述异记》的“鲁班刻木为鹤”,把木鹤和天姥山、汉武帝联系起来,增加了传说色彩。二为汉王充《论衡•儒效》篇“儒书称鲁班”故事,认为鲁班刻木为鸟,一飞冲天为可信,但又认为在天上飞三天不下,却违反事理,是儒家的增饰。作者认为,王充不懂故事中对艺术夸张手法的运用。至南北朝,刘敬叔《异苑》记有异人隐游做木鹄,呈给魏安厘王,被视为奸臣,险受迫害,“莫之所知”,以此证明唐以前,正有多种巧匠造木鸟故事。最后,作者指出:春秋时期已形成较简单的鲁班造木鸟传说,对后代影响巨大。上述两篇唐人故事,则是其演进的结果。唐后,它成了各族口头名篇之一,如今河北即有《木鸟》,足见它艺术生命力之顽强。当代美国著名学人丁乃通(已逝)《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按AT分类法,把它归入575型,共收古今异文13篇,作者又增补了多篇,包括云南彝族与贵州布依族的《木鸟》等。最后,在“中国印度之间的故事交流”小段中,作者析述了中国《鲁般做木鸢》与西方《王子的翅膀》,指出二者虽情节结构有差异,但基本母题一致,故属同一世界类型;再者,鲁班造木鸟故事,还可能影响印度故事中相关母题的构成云云。精细的比较研究,使宏观分析发挥尽致,给人不少启迪,可引出不少深思。 作者上述的分析与评论,既肯定昔贤与时贤的成就,也畅抒己见,粗中有细,入木三分。 四、善于把母题、类型研究法与历史地理比较研究法融会贯通,论析精湛。 采用此二法是研究方法上的显著特色之一。例如,第十章第二节“八仙故事的魅力”,先析述母题的共性说:吕洞宾等八位神仙“群体”的传说故事,是逐渐形成的,八仙之名始于汉武刘安的八个门客。元后,出现过上、中、下三组八仙,明代吴元泰小说《八仙出处东游记》出,现行八仙——“中八仙”钟离权、吕洞宾、李铁拐、张果老、曹国舅、蓝采和、韩湘子、何仙姑的群体,遂得稳定。作者指出这群体的母题是“施展倒海翻江的神通,创造惊世骇俗的奇迹”。关于采用类型研究与历史地理比较研究法,在宋代,可看《八仙故事种种》段说,北宋刘斧《青琐商议》,已有吕洞宾、何仙姑故事各两篇,韩湘子故事一篇。至南宋洪迈《夷坚志》所收,以吕洞宾故事最多,均用“凡人遇仙”故事模式叙说,为生活小故事体裁,这是引人入胜的仙话形式。至元,无名氏《湖海新闻夷坚续志》的吕洞宾故事也很多。如《吕仙戏术》反映了潭州醴陵“用烟熏代替暴晒,使稻米颗粒无损”的土办法,其仙人戏术情节饱含情趣。人们对那神仙闲游浪荡,爱捉弄人,并无好感,这也是对文化历史内涵的精确分析。其中《井化酒泉》的无名道士,在今重庆巫山县的《东井西井》里,他就是吕洞宾。这故事还被移植到湖北武昌黄鹤楼传说中,他浪荡江湖,开个小酒店,嘲弄了贪得无厌者,因而成了有道教色彩的故事类型。这又参用了历史地理研究法,析述颇得当。 元代八仙群体已初步定型,至明清的通俗文学与民间文学,内容与形式更繁富,如明王同轨《耳谈》“吕贫子”中的吕洞宾,是个城市乞丐,神通广大,仙人形象栩栩如生,成了古籍名篇;而八仙题材也流行于元明以来的通俗小说与戏曲等文体中。如明吴元泰《四游记》,集宋元以来八仙故事之大成,使之世俗化、定型化与多样化,因此,在八仙故事演进中,此书地位重要。今湖北西北的长篇唱本《四游记》,出自民间艺术家的改编,兴山县也流传赞美《八仙过海》歌谣。可见八仙故事是在多种文艺样式的交流融会中不断演进着。作者把母题、类型研究与历史地理比较研究法融会贯通,论析得十分巧妙、精湛。 五、从母题、类型人手,联系异文乃至国际上的异文,逐步深入地比较综合,以显示故事的特质及其人类文化流程的生活史。 这方面的论述,有别于作家文学史,作者具有丰富的中外故事学知识,故析述较客观中肯。如析述世界民间故事类型中的“羽衣天女”或“天鹅处女”型故事,从晋人郭璞《玄中记》等所记爱情故事“毛衣女”,发展到唐代句道兴本“搜神记”中的“田章”,在晋至唐三四百年间,故事产生了许多新变异。又说古代东北藏文的“金波聂吉新娘的故事”,讲的是穷小子捕获孔雀女成婚的故事,和“田章”属同一类型,是属于“毛衣女”故事的进一步发展。又指出这故事包含着古代汉藏民间文化交流互通的可贵线索,并指出它“从中国走向世界”的详况。美国民俗学权威学者汤普森(S.Thompson,1885—1976)认为这个故事类型,基本是东欧的。作者指出这是完全忽略了它在中国流传的广泛与悠久。又说,如日本君岛久子指出的,中国与东方才是此类故事的故乡。最后,作者拟构出此类故事自新石器时代至今的家谱,及由它胞胎而出的三个亚型(包括少数民族的),并概述了其价值及构成演变,有着深邃的文化内涵与优美的故事叙述。作者逐步比较综合,使人理解了故事的特质及其人类文化流程的生活史,论析时见精到与新颖,出人意表。 此外,书末设有十一、十二章“20世纪的中国民间故事(上)、(下)”两专章,对20世纪从采录歌谣到故事、研究传说故事的开端,五六十年代的采录、研究民间故事等等专题,作了较详析述。还附上了“引用书目”、“引录故事篇目索引”。因之,全书显得内容丰富,布局精严,气魄宏伟,令人喜读。 自然,故事史是新科学,书中不少难题,仍可再深入探讨。如: 1.本书以神话、传说以外的狭义的民间故事为考察对象。但传说与狭义的民间故事的界限范围,有时是较难划清的。书中所引不少“八仙故事”、《博物志》的“八月槎”、汉代的《神茶》、《郁垒》和南宋《夷坚志》的〈陈靖宝〉等,历史性、地方性较强,均属传说,作为“接近”“口述故事的代表”,何故?析述不足。 2.不少古文献故事资料,是作家改写过的优美俗文学故事,如唐代的《陈鸾凤》、《叶迁韶》、《廉广》,宋代的《韩生》等,书面化较重,很难确证是当时口传的原型或准原型,均被视为口头故事,欠说服力。 3.作者说宋元生活故事“处于劣势”,“多属公案故事”,这不符事实。据笔者多年研究结果,认为即以宋代生活故事论,流传下来的很多,是中国生活故事创作的第一个高峰期,大量精品收入当时作家的笔记小说中,至少北宋有40篇,南宋有34篇,共74篇,其中只有6篇是公案故事(见拙著《中国二千年民间故事史》第七、八章,甘肃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作者论析嫌过于粗率主观。 4.宋元“话本中的民间故事”是说话人改编或文人加工过的俗文学故事,书中全当为民间故事原型来评论,欠恰切。如仅据《夷坚志》有“神奇色彩的传说”的“陈靖宝”,就推断“宋元精美民间故事”,以“奇巧”、“借助人物对话来推动情节进展、刻画人物性格”。事实上,宋元故事类型至少有100种(见拙书《中国二千年民间故事史》第七、八、十一章),艺术结构多样,概括为只有“奇巧”取胜一种,显然是简单化了。 要之,这是一本开拓性的前所未有的中国民间故事学史的权威专著,体大思精,气魄宏伟,独创处多。些微不足,无损全璧。这样重要的巨著,下40年苦功,也难以完成。它对促进中国民间故事史科学的建立与发展,将作出重大的贡献,我们应给予高度的评价。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