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综述 >

扎根本土 深植时代 抒写现实 辽宁文学精品绘就黑土地70年精神图谱

http://www.newdu.com 2019-10-17 辽宁日报 赵乃林 参加讨论

    核心提示
    新中国成立70年来,辽宁文学走过难忘的发展之路。一代又一代文学工作者伴随着新中国的前进步伐,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奉献出一批又一批文学精品。
    70年里,辽宁文学致力于讴歌时代、抒写现实,致力于表现工业文化、展示地域特色,致力于引领时代风尚、铸造民族灵魂,文学创作繁荣而活跃,无论是老一代作家,还是新生代作家,集体用鲜活的人物、老到的笔法、新奇的故事、不俗的布局,丰富着辽宁文学的版图。70年来,一代又一代辽宁文学工作者植根生活、表达现实,与时代同频共振,成就了辽宁作家群凝重与厚重的整体艺术风格。
    1
    每个时代的优秀文学作品,都是那个时代生活和精神的生动写照,都具有时代的深刻烙印和特征。梳理70年来辽宁文学的发展脉络,可分为四个时期,即弥足珍贵的解放区文学、辉煌强劲的新时期文学、平稳厚实的新世纪文学、蓄势待发的新时代文学
    1949年12月,第一届东北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在沈阳召开,宣布东北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成立,与此同时,东北文学工作者协会也正式成立。辽宁文学乃至东北文学,从此开启了崭新的篇章。事实上,此前,随着东北解放区的建立,一大批革命作家从延安来到东北,东北解放区文学得到快速发展,《暴风骤雨》《江山村十日》等文学作品相继涌现,这一时期的创作在文学史上被概括为“东北解放区文学”。受此影响,后来出现了一大批长篇小说,如《燃烧的土地》《高玉宝》《沸腾的群山》等。
    改革开放后,伴随新时期文学浪潮,辽宁文学也迎来了自己的井喷期。从伤痕、反思文学热潮,到改革文学渐渐成为主流,到军事文学的崛起,到寻根文学悄然兴起,各种文学样式相互激荡,辽宁文学更加丰富与多元。《雪国热闹镇》《夫妻粉》《干草》《窑谷》《马嘶·秋诉》等先后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爸爸,我一定回来》《索伦河谷的枪声》《迷人的海》等先后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这一时期,辽宁的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儿童文学创作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世纪交替之际,是辽宁打牢文学基石的重要时期。青年作家培训班、“签约作家制度”“特聘评论家制度”以及“辽宁文学奖”的评奖等,发掘了一大批作家,推动了辽宁文学在新世纪的繁荣发展。新世纪以来,辽宁中短篇小说创作的整体优势不减,作品贴近生活,贴近时代,地域文化特征鲜明,工业、农村题材均有不俗的表现。散文创作题材多样,历史思考厚重,地域文化浓郁,艺术探索多样。诗歌创作比较关注时代主题,有艺术探索和艺术创新,风格多样,创作具有个性化色彩。评论作品大多贴近文学发展和创作实际,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对创作有直接的指导意义。中篇小说《歇马山庄的两个女人》《俄罗斯陆军腰带》,散文集《春宽梦窄》《独语东北》,诗集《拒绝末日》《大地葵花》,评论《〈手稿〉的美学解读》《中国文学跨世纪发展研究》均获得鲁迅文学奖。
    近年来,辽宁作家创作激情日益高涨,用鲜活的人物、老到的笔法、新奇的故事、不俗的布局,丰富着辽宁文学的版图。“重点作品扶持工程”“金芦苇”精品工程等先后推出多部优秀长篇小说。其中,《寻找张展》获得第十届茅盾文学奖提名,《唇典》获得“红楼梦”文学奖首奖,《战国红》获得第十五届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短篇小说《北方化为乌有》获得首届汪曾祺华语小说奖。《梦的门》获第十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在第七届鲁迅文学奖评奖中,散文集《流水似的走马》获奖。
    省作协副主席、创作联络部主任周建新梳理了70年来辽宁文学的发展脉络,将其分为四个时期。他说,植根生活、表达现实,作品凝重与厚重是辽宁作家群独特的艺术风格,这种风格影响了辽宁文学70年,催生了一大批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
    2
    工业题材文学创作是辽宁文学的一大传统和优势,在全国文学格局中也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新一轮东北振兴的时代任务,再次激发了辽宁作家进行工业文学创作的现实主义情怀
    70年来,工业题材文学创作是辽宁文学的一大传统和优势,在全国文学格局中也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大连大学人文学部教授张祖立认为,辽宁工业文学的传统与优势有着深厚的文学渊源。现代文学以来,以萧红等为代表的“东北作家群”即已形成崇尚“力透纸背”的高度真实的现实主义精神,这种精神始终鼓励着辽宁作家直面现实真诚创作;作为新中国最大的工业基地,辽宁从一开始就成为新中国实现工业现代化的希望所在,这必然激发辽宁作家的写作激情,并在工业叙述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写作资源优势和心理优势;新中国成立之初,以草明等为代表的一批作家从延安奔赴东北,他们积极创作,同时热心培养辽宁本地文学新人投身工业写作,构筑了辽宁工业文学创作强烈的家国意识和担当精神。
    张祖立认为,辽宁工业文学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新中国工业文学的起步阶段。这一阶段的写作总体呈现出朴实、粗放、简约的风格,而这一阶段的辽宁工业文学创作则确立了在国内文坛的历史地位,重要作品有长篇小说《乘风破浪》《五月的矿山》《春天来到了鸭绿江》《风雨的黎明》《沸腾的群山》等。第二阶段是上世纪80年代。作家们塑造具有改革精神的人物形象,整体创作有主体意识凸显、富有理想主义情怀的特点,小说《八级工匠》《刘关张》《阵痛》《坐着的和站着的》等享誉文坛,同时出现一些擅长写工业题材的优秀诗人和诗歌作品。第三个阶段是上世纪90年代。作家的创作侧重叙述工业改革的种种艰难和工人们的生存境遇,作品蕴含着较为浓郁的人文情怀和一定的悲悯意识。但创作成就和影响在国内文坛不够凸显。较好的作品有《蓝城》《太阳雪》《空白地带》《道碴无言》等。第四个阶段是新世纪以来的时段。工业文学创作呈现良好发展态势,作家们善于探寻社会变革、人物命运浮沉中人的精神活动和心理,作家的写作观念、叙事艺术等有了明显提升,代表作品有《长门芳草》《乔师傅的手艺》《谁能摩挲爱情》《我只在乎你》《北方化为乌有》《冬泳》《我们走在大路上》等。
    近年来,新一轮东北振兴的时代任务,再次激发了辽宁作家深度进行工业文学创作的现实主义情怀。有关方面对文学繁荣发展采取了系列扶持鼓励制度和措施,如组织吸纳、培训、评奖、重点作品扶持、特约聘任等,有效促进了工业文学的创作。目前,一些专门擅长工业题材创作的作家状态颇佳,不断推出好作品,有的已经成为国内工业文学的代表性作家,同时“铁西三剑客”等一批年轻新秀脱颖而出,以更加个性化的写作,表现着关于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童年记忆和独特体验,给工业文学创作带来了新的活力和希望。就创作实绩和影响力而言,辽宁的工业文学无疑是当代中国工业文学最重要的一个“高地”,也是构建辽宁文学特色、支撑辽宁文学有更好发展的重要基础。
    3
    近两年,《战国红》《寻找张展》等多部重量级长篇小说作品的出现,代表着辽宁文学创作从“高原”向“高峰”迈进实现了重要跨越,也是辽宁从文学大省向文学强省迈进的重要一步
    近两年,多部重量级长篇小说作品的出现,令人对辽宁长篇小说创作有了新的期待。今年8月,《战国红》荣获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寻找张展》入围茅盾文学奖提名名单,这两项重要成果再次印证了辽宁长篇小说创作正在崛起的事实。
    一段时期以来,辽宁文学界始终存在一个无法回避的“焦虑”,那就是优秀长篇小说的匮乏,特别是在茅盾文学奖中的缺席。而近几年,我省诞生了一批为时代立传、为人民代言的精品力作,特别是长篇小说创作,收获甚丰。长篇小说《战国红》,描写了一群奋斗在脱贫攻坚一线的驻村干部,他们身后的宏阔背景,是我们党让7000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的亘古未有之伟业。作品摘得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也是辽宁首次摘得此奖。长篇小说《寻找张展》获茅盾文学奖提名,也为辽宁文学创造了可喜的“第一次”。可以说,《战国红》《寻找张展》两部作品的出现,代表着辽宁文学创作从“高原”向“高峰”迈进实现了重要跨越,也是辽宁从文学大省向文学强省迈进的重要一步。
    此外,《唇典》《刀兵过》《十月的土地》《王的背影》等作品,均为亮眼之作,它们共同组成了新时代辽宁长篇小说的群像,展现出辽宁文学创作新的希望。《唇典》在辛亥革命至改革开放初期的漫长时间跨度里展开叙述,全景再现20世纪东北跌宕起伏的变迁史,被评论家称为“描述百年东北文化心灵史的史诗性作品”,夺得第七届“红楼梦奖:世界华文长篇小说奖”首奖。《刀兵过》编织出一幅20世纪中国乡村波谲云诡的历史变迁图,有评论认为这部小说的阅读感受堪比《白鹿原》,是“写乡贤的集大成者”。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程光炜教授认为,辽宁是中国文坛上有突出成就的一个省份,长篇小说也出现过一些好作品,但进入新世纪之后经历了一段时期的沉寂,这几年的势头是往上走的,老作家开始发力,新作家面孔出现,状况令人可喜。沈阳师范大学中国文化与文学研究所副所长贺绍俊教授说,长篇小说创作是一个很大的工程,不是说拍脑袋就能想出来的,之所以会出现几部令人感到欣喜的作品,说明辽宁文学界已经注意到自己的短板,并为此付出了努力。这些作品扎根本土、深植时代,在辽宁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上做文章,以文学的方式描绘了这方黑土地上的精神图谱,是当代长篇小说创作的重要收获。
    4
    辽宁的中短篇小说70年来始终保持着强劲的发展势头,挺立在中国文学的潮头,是辽宁文学丰富性和影响力的代表
    辽宁的中短篇小说在新中国成立70年的历史中始终保持着强劲的发展势头,涌现出不少优秀之作。《70年70篇——辽宁短篇小说精选》作品集日前由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作为该书主编,贺绍俊告诉记者,之所以选择短篇小说,一方面,短篇小说能够代表辽宁文学久盛不衰的水准,另一方面,70年来辽宁的短篇小说创作始终能够挺立在中国文学的潮头,是辽宁文学丰富性和影响力的代表。代表作有:草明《诞生》、王亚平《神圣的使命》、刘兆林《索伦河谷的枪声》、金河《重逢》、邓刚《迷人的海》、马原《冈底斯的诱惑》、谢友鄞《马嘶·秋诉》、孙惠芬《歇马山庄的两个女人》、马晓丽《俄罗斯陆军腰带》、双雪涛《平原上的摩西》等。
    贺绍俊说,改革开放之后,辽宁曾经出现了中短篇小说创作的高潮,也在全国产生不小的影响,一批享誉文坛的作家都是在这一时期成长起来的,并形成了一支阵营整齐的小说辽军,无论是乡土叙述、工业题材,还是军旅小说,都有不凡之举。这一阶段之所以能成阵势,是与作家们追求鲜明的文学个性有关。当然,辽宁的中短篇小说虽然一直保持良好势头,但放在全国的范围来看,还缺乏超一流的作家,缺乏开拓风气之先的作家。这需要辽宁的作家更加开阔自己的视野,在开放性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
    沈阳师范大学中国文化与文学研究所所长孟繁华教授认为,辽宁作家在中短篇小说创作上取得的成就已令人刮目相看。他们的创作没有形成当年“东北作家群”的地域性特征。但地域性特征不是衡量文学创作的唯一标准。在文学经典共同影响、文学经验被普遍接受的时代,文学地域性特征不再是作家普遍的追求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值得注意的是,走进新时代,这些作家透过纷乱复杂的社会生活,将笔端直指人的内心或精神领域,发现了历史或现实与人有关的精神事件,这是最值得肯定和评论的。那些与人类精神和心灵有关的事件还在延续或发生,它是当代中国经验的一部分。已经取得了很大成就的辽宁作家,将会有更大的作为是完全可以预料的。
    5
    70年来,辽宁的诗歌、散文、报告文学、儿童文学、文艺评论等创作也获得充分发展,创作的形式、技法、风格、理念持续突破创新
    70年来,辽宁的诗歌、散文、报告文学、儿童文学、文艺评论等创作也获得充分发展,创作的形式、技法、风格、理念持续突破创新。报告文学和纪实文学关注社会现实、紧扣时代脉搏,诗歌和散文创作与人民生活的关联更加紧密,儿童文学、文艺评论与时俱进。
    新世纪以来,辽宁儿童文学发展迅速,众多辽宁作家获得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涌现出中短篇小说集《随蒲公英一起飞的孩子》《轰然作响的记忆》《回望沙原》,长篇小说《满山打鬼子》,诗集《骑扁马的扁人》,短篇小说《选一个人去天国》《小嘎豆有十万个鬼点子·好好吃饭》等优秀儿童文学作品。
    辽宁散文创作题材多样,历史思考厚重,地域文化浓郁,艺术探索多样,散文集《春宽梦窄》《独语东北》《流水似的走马》获得鲁迅文学奖。其他优秀作品还有《国粹》《诗外文章》等。
    辽宁诗歌创作关注时代主题,有艺术探索和艺术创新,风格多样,创作具有个性化色彩,诗集《拒绝末日》《大地葵花》获鲁迅文学奖。
    辽宁较早实行特约评论家制度,文学理论评论人才密集,阵容较为强大。评论作品大多贴近文学发展和创作实际,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对创作有直接的指导意义。《〈手稿〉的美学解读》《中国文学跨世纪发展研究》《文学革命终结之后——新世纪文学论稿》《建设性姿态下的精神重建》获得鲁迅文学奖。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