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现代文学 >

叙事修辞与潜文本——凌叔华小说创作的一种解读(3)

http://www.newdu.com 2019-03-12 《山东社会科学》 赵文兰 参加讨论

    三、意象
    意象(imagery),用埃兹拉·庞德的话来说就是“在一刹那时间中理智和情感的复合体”[20]。休姆同样追求诗歌意象,主张通过形象来表达诗人细微复杂的思想感情。[21]新批评派关注语言的表层和修辞层面的意义,他们的细读法不可避免涉及到对诗歌意象的解读。对他们来说,意象可以是一个物体或人物的具体形象,也可以是一个动作或一种感觉。韦勒克解释说,意象表示过去的感受或知觉经验在心中的重现或回忆。理查兹则表示,意象具有作为一个心理事件感觉奇特结合的特征。[22]另外,戴维·特罗特指出,“意象主义通过使文学更有文学性来使其获得现代主义的特征。”[23]对于凌叔华的小说创作而言,意象手法的运用,是其精湛技巧的一个重要表现,在她的小说中,她往往不直接描述人物的潜意识或情感体验,而是借助一些暗示性的具体物象来传达。这种把平凡的事物置于意象主义框架之中、间接反映生活真谛的手法,使她的小说具有了一种诗的意境和新颖独特的艺术魅力。下面对凌叔华小说中“月亮”、“花”、“寒冷”和“镜子”等几种意象进行分析,挖掘出这些意象被赋予的深层意义。
    凌叔华小说中最常见的要数“月亮”意象了,往往传递着其消极的婚恋观,如《中秋晚》。“月亮”象征着团圆与和谐,但故事中主人公婚后第一个中秋晚的月亮却被赋予了更多的反讽意义。此时的月光在太太眼中有一种“凄寂生感”;而敬仁看到的那轮圆月好像“正对他冷笑”。第四个中秋晚的月儿发出“微弱的光”,在院子里铺上“一层冷霜”。显然,月亮意象的运用,烘托了人物悲凄、孤独之情,暗示出夫妻关系的疏离和隔阂。而《他俩的一日》中的“月亮”意象则暗示着婚姻生活的缺憾、不美满。筱和因为照顾母亲而与丈夫棣生分离了一年,短聚两天后她又该走了,望着窗外的下弦月,棣生认为“还是满月可爱些。缺月终归是一种缺陷”;而筱和却不喜欢满月,觉得缺陷才是美。此处的缺月与满月,显然暗示着他们的分离与团聚,喻指他们和谐却不美满的婚姻。
    “花”意象在凌叔华作品中比比皆是,其悲观的婚恋观同样随之流露。《茶会以后》涉及阿英和阿珠姐妹茶会归来的对话,反映出旧式闺阁女子的悲剧命运。故事弥漫着感伤和落寞的情调,而这通过“花”意象得以凸显。桌上的海棠花“已过盛开”,这是阿英昨天拿回家的,然而只一天,这些花“便已褪红零粉,蕊也不复鲜黄,叶也不复碧绿了……情景很是落漠”。显然,此处海棠花象征了两位老处女的一生,表达出她们对爱情和婚姻的幻灭感。岁月流逝,她们青春不再,只能在无望等待中孤独终老。《春天》讲述了女主人公霄音不满于沉闷、乏味的婚姻生活,向往婚外情而不可得的故事。全篇笼罩着一种阴郁、令人窒息的氛围,那株娇矜的海棠花连头都“一动不动”,这里“海棠花”意象映照了主人公烦闷的心情,暗示其婚姻生活的停滞性。远处的琴声勾起了她对往日恋人的回忆,就在她刚给对方写信时,桌上的白玫瑰花却给猫碰倒了,水把信弄湿了,她试图摆脱生活的压抑、追求自我解放的努力也无果而终。此处被碰倒的“白玫瑰花”暗示了霄音对婚姻和爱情的幻灭。
    凌叔华的小说中,“寒冷”意象也有着深层涵义。如《再见》中,作家运用一系列 “寒冷”意象,衬托出女主人公偶遇昔日恋人后的情感变化,强化了她的失望和悲凉,从而揭示了幻灭的爱情这一主题。四年未见,西湖的邂逅使筱秋起初在见到骏仁时是惊喜的,但是他们的交谈使她意识到他变了,她对他的好感荡然无存,她感到“冷气”阵阵回到心上。最后,她带着绝望的心毅然离去,虽然互道了再见,但相信她再也不会见他了。此时,“凉秋”的晚风散吹着她额前碎发,也同样吹着她早已冰冷的心。另外,《病》中,“寒冷”意象烘托了男主人公在怀疑妻子有外遇之后内心的痛苦,暗示了他对婚姻的幻灭感。文中有这样一段描写:“已是四月,到天黑时还有一些寒气,从玻璃缝隙中透进的一丝一缕的冷风,吹进烦恼悲观的人心上,简直想象到一个人到那天躺在棺木里的滋味。”[24]这里“寒气”、“冷气”等意象符号,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主人公对婚姻的幻灭,并使人际的疏离和不和谐这一主题得以呈现。
    “镜子”意象同样不容忽视。“镜子”世界是人类自我封闭性的镜像反映,整天对镜的人是自恋而孤独的。凌叔华的小说中不乏这种自恋情结的女性,如《吃茶》中的芳影。正值芳菲的她对爱情和婚姻有着美好幻想,经常对镜自照,顾影自怜。早晨,她对着“镜子”出神,感慨着年华的飞逝。和“理想青年”同游公园后,她看着“镜子”中的自己,却又不再惘然寡兴。她自信于自己的容貌,幻想着爱情;同时,未来的不确定又使她感到悲观。幻想和幻灭的交错,通过“镜子”意象表现出来。另外,《绮霞》中也运用了“镜子”意象。女主人公为了家庭牺牲了自我,放弃了钟爱的音乐事业,而她丈夫却连陪她去公园赏花的要求都婉然拒绝。绮霞闷闷的踱进卧房,“迎面放的衣橱上的镜子,照出一个苍白无血色的脸,像冥衣铺糊扎的纸人儿似的,有些瘆人。”[25]这里的镜像,暗示绮霞已然是行尸走肉,只是作为依附于丈夫的他者而存在。此处作家借用“镜子”意象,抨击了传统性别角色对女性的束缚,揭露了她们的孤独感和悲剧命运。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