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现代文学 >

中国现当代通俗文学研究40年

http://www.newdu.com 2019-02-28 文艺报 汤哲声 参加讨论

    中国现当代通俗文学的价值得到肯定,被认为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并得以深入研究。这是中国改革开放40年,文学史观发生了重大变化的一个标志。
    拓荒之旅:展开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另一只翅膀”
    自上世纪初新文学登上文坛以后,通俗文学就被作为批判对象不断地被挞伐,它们被称作“鸳鸯蝴蝶派”。在20世纪50年代编写现代文学史的热潮中,对通俗文学的批判上升到意识形态的高度,被史学家们确定为“封建文学”的逆流。1978年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通俗文学作为文学的热点登上了文坛,其中金庸的武侠小说和琼瑶的言情小说尤其受到热捧。1994年,北京大学聘金庸为名誉教授,不仅仅是对金庸小说的肯定,也标志着中国学术界对通俗文学的评价有所改观。
    对中国现当代通俗文学研究从两件事情起步。一是20世纪80年代初,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牵头全国10所高校编写《中国现代文学运动·论争·社团资料丛书》,《鸳鸯蝴蝶派文学资料》被列入其中,由江苏师范学院(现为苏州大学)负责编写。二是范伯群主持的《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史》于1986年被列入国家社科“七五”重点项目。至2000年,中国现当代通俗文学研究在史料、作家作品、文学史三个层面上均有了标志性成果:芮和师等编著《鸳鸯蝴蝶派文学资料》(上下,1987年)、范伯群主编《中国近现代通俗作家评传丛书》(第1辑共12册,1994年)、范伯群主编《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史》(上下,1999年)。这些研究成果第一次披露了众多的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的史料,第一次对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作家作品进行了评介和梳理,第一次对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进行了史学研究,具有学术拓荒的价值。
    更为重要的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史学观念发生了变化。范伯群教授在《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史》的《绪论》中开宗明义:“现有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是一部残缺不全的文学史……事实是,文学的母体应分为‘纯’‘俗’两大子系,那么,我们曾将‘俗’文学这一子系排斥在文学的大门之外,有人曾为此而沾沾自喜,多年来我们似乎‘自觉’地想维系这个‘抱残守缺’的体系。这个局面的造成是出于一种历史的误解,而历史的误解是来自‘历史的误导’。”( 范伯群《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史·绪论》,《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史》第1页,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此时中国现当代通俗文学研究的贡献就是为中国现代文学史填补另一半空缺。江苏省作家协会原主席艾煊用散文的笔法给此时的中国现当代通俗文学研究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用一句简括的话说,那就是为中国现代文学史找回了另一只翅膀。”
    多元共生:中国现当代通俗文学的史学地位
    21世纪以来,金庸小说以及中国武侠小说的研究风采不减,严家炎《金庸小说论稿》、孔庆东《金庸评传》等著作相继出版,都曾引起社会反响。与这些文类研究和作家作品研究相比较,范伯群2013年出版的《填平雅俗鸿沟》具有更为深远的史学意义。在这部著作中,范伯群对学界一直流行的“两个翅膀论”作了重大的修正。“双翼才能展翅高飞,因此一度被称为‘两个翅膀论’。但是这仅是一个比喻性的形象化称谓。我既想改变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一元化’的独步局面,又觉得用‘多元共生’的提法更显得‘学术化’。我认为,现代通俗文学在时序的发展上,在潮流的承传上,在服务的对象上,在作用与功能上,均与知识精英文学有所差异,根据上述的理由它当然能成为‘多元共生’中的‘一元’。”(《填平雅俗鸿沟》第2页,江苏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两个翅膀论”是说明中国现当代通俗文学与新文学一样具有文学史的价值,是强调中国现代文学只有新文学与通俗文学展翅齐飞,才能真正地飞翔起来,“多元共生”强调的是中国现当代通俗文学与新文学有着不一样的文学史价值,在历史传承、美学特征和传播运作等方面具有自我的特征和体系。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学结构中,通俗文学与知识精英文学是多元互补的关系。“多元共生”观念的出现标志了中国现当代通俗文学研究在深入发展,它深入到史学层面、文本层面和市场层面论述中国现当代通俗文学的价值。
    拓展延伸:文学文化互文研究和当代通俗文学批评
    既然中国现当代通俗文学有着自我的价值,必然就有自我的文化体系和文化表现。这个观点在陈思和教授为范伯群教授撰写的《序:范伯群教授的新追求和新贡献》中提了出来。陈思和说:“随着20世纪90年代以来网络文学的崛起以及中国大陆本土的流行文学、网络文学、影视文化的发展,我们怎样解释这些现象与当代文学史的关系。”(范伯群《多元共生的中国文学的现代化历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4页。)他实际上提出了两个问题,一个是通俗文学具有哪些文化现象,一个是要关注当代通俗文学的批评。
    与陈思和提出的问题相呼应,2017年,范伯群教授带领一批青年学者撰写出版了著作《中国现代通俗文学与通俗文化互文研究》(2017年)。这部著作认为中国现当代通俗文学与通俗文化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正因为通俗文学与通俗文化有哺育与反哺的关系,范伯群教授将它们称之为“互文”关系。在这部著作中,论述了通俗文学与苏州评弹、戏曲话剧、电影艺术、报纸副刊、期刊画报、域外翻译、营销策略、民情民风、历史社会、科学幻想、散文小品、时评杂感、文史札记、新旧诗歌等多种文化文学现象的关系。“多元共生”强调的是通俗文学的自有价值,“文化互文”强调的是通俗文学的本源优势,是在通俗文学的文化本体中论述通俗文学和评析通俗文学的贡献。“多元共生”的参照系还是知识精英文学,“文化互文”的参照系是古今中外的通俗文化。从“多元共生”走向“文化互文”,这是中国现当代通俗文学研究的新拓展。
    改革开放40年,中国当代通俗文学各文类均有很好的作家作品。汤哲声主编的《中国当代通俗小说史论》(2007年)论述了当代通俗小说理论、社会小说、言情小说、武侠小说、公安法制小说、历史小说、网络小说、科幻小说,对中国当代通俗小说做了初步总结和批评。当代通俗文学中发展得最为红火的是网络文学,网络文学也成为了当代通俗文学研究最为集中的领域。欧阳友权等著《网络文学论纲》(2003年)等系列网络文学论著较早地开辟了中国网络文学的研究领域。马季、邵燕君、周志雄、汤哲声等学者均出版或发表了中国网络文学的著作或论文。中国的网络文学正处于蓬勃发展中,经典化的作品正在形成中,网络文学的批评如何从现象批评进入理论解析、从知识精英文学的视野到建构网络文学的批评话语都有待于提升。
    概念标准:中国现当代通俗文学的批评体系建构
    经过40年的研究,中国现当代通俗文学的本体特征已经逐步清晰了起来。现实的需要和研究的积累,将中国现当代通俗文学的本体理论研究推向了前沿。2013年获得立项的国家社科重大项目“百年中国通俗文学的批评标准、市场阅读调查及资料库建设”对中国现当代通俗文学的本体理论展开了研究。在发表的一系列论著中,课题组着重解决中国现当代通俗文学本体理论研究的两大问题:何谓通俗文学和何谓中国现当代通俗文学批评标准。
    何谓中国现当代通俗文学?它的表述是:中国现当代通俗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学的延续、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依托于大众媒体和市场运作、主要呈现为世俗化阅读的类型化的文学。(汤哲声《何谓通俗,中国现当代通俗文学概念的建构与解析》2018年《学术月刊》第9期)这个概念从文学文化传承、媒体传播、服务对象和美学特征4个方面对中国现当代通俗文学作了界定。中国现当代通俗文学概念明确了,中国现当代通俗文学的批评标准也就明确了:传统文化而不是外来的文化、市民意识而不是思想启蒙、市场运作而不是社会影响、类型模式而不是创新创造。中国现当代通俗文学的批评标准是依据中国现当代通俗文学的基本特征而构建,有别于知识精英文学的批评标准。文学批评既要有终极性:人的文学,也要有批评的适应性:与批评对象相适应。只有根据通俗文学的批评标准,中国现当代通俗文学的价值才能得到科学的认识和评价,而批评的话语才能与批评对象相切合。更重要的是中国现当代通俗文学才能有科学和健康的发展语境和空间。
    蓬勃发展的通俗文学创作实践要求通俗文学的研究跟上前行的步伐,更要求通俗文学研究具有科学性。这是当下中国文学研究亟需解决的问题。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