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知道在畏惧什么 工作这么些年,尤其北京这年。突然就像得了一种病,不由自己控制。每天要和很多人产生交集,每天见得最多的就是人。但慢慢发现,工作的圈子越来越大,生活的圈子却越来越小。你不知道在畏惧什么,也许只是时间还浅,你还没有勇气把朋友圈那些自觉的同类纳入生活中。很多时候,明明就在一个城市,相距不远,却更多选择困在手机的一屏之间,心甘情愿停留在这虚拟中。另一边,又在有意缩小生活圈,怀着不好意思的抵触慢慢和一些人日渐疏离、越走越远…… 当然,在北京你也很享受可以见到很多旧友或是虽未见面,实却相熟的朋友。你们天各一方,但由于这个城市的独特向心力,他们跨越大半个中国路过这里逗留,或是从另一个邻近的城市赶过来,与刚好在这里的你有了约在一起的机会,觥筹交错间看着各自的变化,谈论着过往以及将来。而如果不是北京,你们也许这辈子都很难有交集了。但同时,你也会惧怕那些突如其来的亲近,尤其是本来早已日行渐远的两个世界的人一下和你佯装很熟聊得欢天喜地,让你无所适从,不知如何接话。 也许感情并没疏远,但就开始怀疑了。也许这就是社交恐惧症?无关乎北京。只是因为北京的缘故,加剧了程度,你只是借口没有时间停留下来反思罢了。 这矛盾中,时间似乎每天都匆匆。很多时候你更想一个人,但你又发现它是那么奢侈,几乎没有哪怕两天是完全由你支配的。在这矛盾中,人便很感性、容易冲动,经常会头脑发热做一些虚幻且莫名其妙的事情,甚至会把虚幻的场景移植在现实,以为你面对的是一个人。 因为还不够聪明 其实你只是无时无刻在对着一个手机屏罢了。 每次在虚拟的对话框中结束聊完,回头看,有时竟会恶心到自己。这是自己吗?为什么会虚设那样一个现实的场景?这种糟糕的状态,并不处于客套,却又特别失真。特别讨厌。仔细看真的过度诠释,让人害怕。手机屏上的24小时,终究抵不过一个甚至几分钟、几句话的照面。 为什么会这样呢?长得丑是肯定的。或者本就是个浅薄的人,不自信罢了。因为怕,因为见识贫乏,就会不自信,就会说很多话,不是在演,但就是身不由己。时常会有那种觉得自己什么都知道的的恐慌,或者也许并没有那么糟糕? 最近几个月一直在做一个叫知更社区的项目,服务和扶持一批民间读书会和读书人。团队人少,每天都要时不时花一部分时间管理几个近500人的大群。每天接触很多形形色色不同的人。有个群很有意思,特别活跃,聪明人很多,每天聊不完的话题。但那种明显的霸道又不时带着他们明显不自知的攻击性和戾气,让人生畏、惶恐。我在朋友圈抛出这一问题,不同的陌生人给出了几个答案:因为他们觉得别人太笨 ,无法沟通,难以交流,别人无法及时理解他们的想法,每次只好十分郁闷地以暴躁结束。 那不是智慧,仅仅是聪明而已。 因为心智足以拒绝别人的规劝,狡诈足以掩饰自己的过错。 因为还不够聪明。 因为情商跟不上智商…… 不是聪明人,显然只能以笨人的方式继续生活罢了。说这一节是在解答前面的哪个设问呢?不要多想,也许只是广告时刻,软文植入罢了。 北京的夜晚,结束每天的一切,光怪陆离中你还是会产生奇怪错乱的感觉。 15号线转14号,再转6号,然后步行10多分钟回家,每天单调重复。不管下班多晚,总会看到不同的一拨人从城市的这头转移到那头。每天的6号线总是见缝插针。渐渐你也摸到了规律,不用等七趟八趟,知道了在哪个口换乘出去就是电梯,知道了路上这时间的空隙做什么最合适。 这个城市的夜晚 这个城市的夜晚又是荒凉的,甚至有一种萧条、破败感,你一直以为是这几年经济不景气,其实这就是北京,只是白天的喧哗欺骗了触感。但这个城市的夜晚同样也让你欢喜:刚下过雨,车驶在四环上,喜欢那种路面飞驰的感觉,闭一会眼,灯光飞流…… 有时会想到要稳定一点。就像有天在编潘光旦一篇关于单身的稿子,看到了其中一些段落极好,截图发了几个单身的朋友调侃。室友在小群说:昨天我妹打电话说我姥姥问我有没有对象,我妹说他们单位有三十多岁还单身的大姐,姥姥听了说**(室友)还不急,才25…… 突然就想到了外婆,前几年一直病着,每每回家都去看她。握着她的手,吊着氧气瓶的她侧着脸,干涩的眼眶中夺出几滴泪水,喊着我的小名,问我一个人吗?有对象了吗?起初总说没有,后来就骗她说有了有了,明年就带回来。后来,外婆走了。我依然一个人回去。 有时就这样,开着玩笑突然就戳中泪点了,我们已经到了这样的年纪。 恩,家里下了通牒。银杏叶落下来了,我们一起去看叶子吧。 ——摘自严复初、郭开敏等《这个世界很美好,值得我们去奋斗》
责任编辑|崔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