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民族文艺 > 艺谭 >

“老腔”可象征 传承须入微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中国文化报 秦毅 参加讨论


    文章《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记述老腔的演出,读来每每撼人胸腑,令人有种酣畅淋漓的感觉。在某种意义上说,“老腔”已超越其艺术形式本身,成为一种象征。请以“‘老腔’何以令人震撼”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这是今年北京高考语文试卷上的一道作文题。对此,除考生、家长外,不少老腔艺人及文化工作者也为之“震撼”,认为其不亚于老腔上春晚,对跨地域的地方文艺的关注、年轻人更多地了解传统文化,具有突出引导作用。
    笔者赞赏出题人的良苦用心,却也不禁想起一句网络名言:“你爱的不是我,你爱的是你对我的想象。”多少人通过话剧、电视节目、摇滚舞台,留下了关于“老腔”的第一印象,并把它抽象成黄土地的符号、陕西文化的代表,却往往止步于深入了解其与秦腔的区别、与皮影的关系,甚至于把白鹿原(地名)和“老腔”这两个不搭界的事物扯上关系,误以为白鹿原上的人唱“老腔”,以为砸板凳是“老腔”表演的传统……
    包括“老腔”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离不开人的因素,除传承人、艺人的坚守和付出外,更需要众多对非遗项目深入了解的爱好者、敢于上台亮嗓或竞技的票友及痴迷者,需要许许多多把非遗融入自身日常生活的实践者。而这一切无疑要求传承工作必须细致入微,而非符号化、象征化理解的浅尝辄止。
    “被关注”自然强于默默无闻,但这只是非遗更好传承发展的起点,大量繁琐而具有创新性的工作必须做细做实。在保护层面,历史文献资料的搜集、受损资料的修补及数字化、理论研究性工作需要加强;在传承层面,各类非遗培训中心是否运转有序,众多图书馆、博物馆、群艺馆的阵地作用能否发挥,非遗进校园是否更好地融入现代教育体系并发挥美育功能,这些工作也是无法进行象征化处理的。此外,“老腔”等非遗项目发展必须观照人们的现实需求,除提供与时代精神相应的思想和观念外,还应探索、完善市场化的运作机制,使从业者真正从中获得包括物质回报在内的认可,为非遗发展凝聚人力、智力,确保传承发展有序、深入推进。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