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2018年度句法语义学科研究综述(上)

http://www.newdu.com 2019-02-18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科院语言所 参加讨论

    2018年,现代汉语句法语义研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汉语语法现象的考察和语法事实的描写持续深化,对语法规律的分析与阐释进一步加强。在借鉴和吸收国外有关语言学成果的基础上,学者们结合汉语的实际作了多方面的深入思考,理论方面也有所建树。总体上看,研究工作扎实,学术成就显著。现对期刊网站刊发的主要学术成果作一个简单的回顾和梳理,以窥一斑。
    一 回顾与反思
    201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来,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空前改善,科学和文化事业同样取得了巨大进步。汉语语言学也不例外。张伯江的《改革开放四十年的语言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网2018年8月7日)和刘探宙的《汉语句类观嬗变的中西影响》(《中国社会科学评价》2018年第2期),从不同的主题和视角出发,对既往的研究作了回顾和分析。张伯江认为,中国40年的语言学进程由思想解放开始,大胆探索,科学地梳理和描写汉语的事实,用人类语言的一般规律看汉语的基本范畴和基本逻辑,作出了中国学者独有的贡献。刘探宙认为,汉语句类观的发展历程是从模仿西方体系到重视中西差异、摆脱西方观念束缚,再到立足汉语、突破传统,从而不断进步的。
    近年来,沈家煊审视传统的词类研究,认为汉语的词类有别于英语等印欧语言,英语的名词与动词是分立关系,汉语的名词和动词是包含关系。沈家煊的《汉语“名动包含”格局对英语学习的负迁移》(《外国语言文学》2018年第1期),利用中国学生英语学习中产生的词类误用现象,进一步说明论证了英语“名动分立”、汉语“名动包含”的差异,强调英语教师要认识到英汉两种语言的不同特点。沈家煊另一篇论文《比附“主谓结构”引起的问题》(《外国语》2018年第6期),是关于汉语句子结构分析的一种新认识。文章认为,西方语言以主谓结构为主,汉语则没有界定主谓结构的形式标准,传统语法所谓的“主谓结构”是一种比附的说法,因为汉语中大量的无主句、受事主语句、主谓谓语句、连动句和流水句等,是难以通过主谓结构为主干的语法框架来分析的。
    二 库藏类型学研究
    库藏类型学是刘丹青近年来提出并不断发展的一种类型学理论。该理论致力于跨语言视角形义之间复杂关系的研究,关注特定范畴的扩张和不同语言之间跨范畴的对应。2018年的代表性成果有:刘丹青的《寄生范畴:源于语法库藏限制条件的语义范畴》(《中国语文》2018年第6期)、郭中的《论汉语小称范畴的显赫性及其类型学意义》(《中国语文》2018年第2期)、吴建明的《类型学视角下的“自己”义形式和功能》(《外国语》2018年第3期)和《语言类型学的前沿探索——寻求“库藏”的眼光》(《语言教学与研究》2018年第2期)等。在《寄生范畴:源于语法库藏限制条件的语义范畴》一文中,刘丹青讨论了库藏手段和语义范畴的一种非直接对应现象,即甲范畴的语法手段因为使用中有某种语义条件限制,使得该范畴同时带上这种条件所代表的另一种语义范畴乙。乙范畴就是寄生范畴,而甲范畴称为宿主范畴。文章列举了古今汉语中寄生范畴的实例,特别是方式类副词寄生事态范畴(现实态/非现实态)以及表时间起点的介词、连词和相对时间名词寄生时态范畴的现象。作者还论述了这类现象的理论意义。
    三 话语功能研究
    基于话语功能语法对汉语形义演变现象的研究,主要有方梅的《北京话“说是”的话语功能及相关词汇化问题》(《中国语言学报》总第18期)和《北京话“这就”的跨层词汇化及其将行义的浮现》(《语言学论丛》第58辑)这两篇论文。方梅认为,北京话的“说是”主要在于元话语表达,包括用作示证标记、模棱语以及态度标记,其中态度标记传递的意思是“被说成X,其实未必是”,实施的是负面评价行为,含“是”的复合词使表达言者态度的人际功能得以凸显。《北京话“这就”的跨层词汇化及其将行义的浮现》一文认为,“这就”是一个跨层序列词汇化的结果,它正经历一个表达近将来时的浮现过程。文章主要从搭配的固化、语境的固化和意义的固化三个方面分析了将行义的浮现。
    四 认知语法研究
    对语言现象和语法规律的解释有多种视角和理论,认知的分析和解释为其中之一。袁毓林的《汉语中的概念转喻及其语法学后果》(《语言教学与研究》2018年第1期),在对概念转喻、认知转喻和语法转喻等概念进行阐释的基础上,论述了认知转喻理论对语法和词汇研究的重要性。文章认为,在解释“他(的佣人)是个日本女人”一类句子时,转喻学说比省略学说更加简单可靠。施春宏的《影子论元的句法效应及其认知解释》(《汉语学习》2018年第1期),借助论元结构理论、认知语言学(构式语法)和生成词库论等,多角度地描写和解释了与影子论元相关的句法—语义接口现象,文章还分析了相关句法效应的认知动因,并从构式压制和物性结构两个角度对影子论元构式的生成机制作了阐释。项开喜的《事理、认识与行为——汉语中一组关系谓词的用法》(《世界汉语教学》2018年第2期),考察了表达事理关系的语言形式——关系谓词,如“靠、忌、要、怪、知、怕、指着、爱、看、在于”等,分析了这类词语在句法语义上的多功能性:体现人们的主观认识、主观态度以及相关动作行为。文章进而认为,关系谓词具有聚合性,其内部成员的表达功能具有分工、交叉、缺位等特点。其他如李强的《从生成词库论看认知转喻现象的语义解释》(《当代修辞学》2018年02期)、张翼的《“他的老师当得好”句式:认知语法视角》(《外国语》2018年第2期)、胡清国和高倩艺的《认知参照点与“你这(个)NP”构式》(《汉语学习》2018年第2期)等。
    五 新描写主义与生成语法研究
    《当代语言学》2018年第4期推出了“新描写主义”专刊,集中刊发了6篇研究论文。胡建华的《什么是新描写主义》作为总论,阐述了新描写主义的学术观念和主张。新描写主义注重微观语言事实以及显性或隐性结构的细颗粒度描写,重视理论工具的建设,通过跨语言比较揭示语言的共性和个性。
    基于生成语法理论、方法的汉语语法问题的研究成果主要有:杨萌萌和胡建华的《“和”的句法》(《语言教学与研究》2018年第3期)、杨大然和程工的《汉语活动类动词的论元交替及其句法构造》(《中国语文》2018年第6期)、熊仲儒的《包含量词重叠式的名词短语》(《语言教学与研究》2018年第2期)、邓思颖的《延伸句的句法分析》(《语言教学与研究》2018年第3期)、司富珍的《轻动词结构的层级制图》(《语文研究》2018年第1期)、周光磊和程工的《汉语VN型复合词的句法生成机制探究》(《当代语言学》2018年第1期)以及曹道根的《再论汉语是否有限定和非限定区分》(《当代语言学》2018年第1期)等。
    六 互动语言学研究
    互动语言学是基于话语功能语法与会话分析、人类语言学等学科而建立起来的一种语言学理论。方梅、李先银、谢心阳的《互动语言学与互动视角的汉语研究》(《语言教学与研究》2018年第3期),阐释了互动语言学的语言观念和基本原则,从句法选择、形式验证、会话序列、韵律和多模态研究等方面,介绍了互动语言学的基本研究课题及新进展。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还有张文贤、乐耀的《汉语反问句在会话交际中的信息调节功能分析》(《语言科学》2018年第2期)、谢心阳的《汉语自然口语是非疑问句和特殊疑问句的无标记回应》(《世界汉语教学》2018年第3期)和《汉语自然会话中的疑问式回应及其互动功能》(《语言教学与研究》2018年第6期)等。此外,《互动语言学与汉语研究(第二辑)》(方梅、曹秀玲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收录的文章,也都是互动语言学的研究成果。
    七 话题问题研究
    学界比较普遍的看法是,汉语为话题突显的语言。话题问题是汉语语法研究的主要论题之一,话题与主语的关系近年来也颇受关注。刘丹青的《制约话题结构的诸参项——谓语类型、判断类型及指称和角色》(《当代语言学》2018年第1期),从话题和主语的比较研究出发,讨论了话题成分的句法语义特点,并通过制约话题及话题标记使用的若干句法语义范畴,揭示了一些复杂的扭曲对应关系。文章认为,话题具有自己的句法语义属性,具有跨语言共性,由此可以作为一种独立的句法成分来分析其句法语义特点。唐正大的《汉语名词性短语内部的话题性修饰语》(《当代语言学》2018年第2期),主要从话题的视角讨论带有两个修饰语的名词短语(比如“山下沁人心脾的香味”)。文章认为,第一个修饰语具有话题性,可以看作名词短语内部的话题。这种名词性短语结构跟句子层面的话题—述题结构具有高度平行性。作者还指出,这种名词短语结构具有新生性特点,不妨视作汉语“话题—述题”结构这一显赫库藏扩张的产物。
    八 短语与句式研究
    短语和句式的研究,一直是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重要内容。范晓蕾的《再说“差一点”》(《中国语文》2018年第2期)讨论的是一个经典话题。文章认为,“差一点没VP”的语义诠释取决于语境预期,即语境里说话双方就事件实现预先认定的概率状况或标准规范,该格式的真值语义需符合语境预期,所否定的是反预期事件。刘探宙的《“松散同位”在汉语中的语法性质》(《语言教学与研究》2018年第2期),讨论了以停顿和标点为形式特征的所谓“松散同位”。“松散同位”零句和其前后的零句并置,共同构成了环环相套的链状解释关系流水句。唐正大的《从“是时候VP了”看汉语从句补足语结构的崛起——兼谈汉语视觉语体中的VO特征强化现象》(《世界汉语教学》2018年第3期),讨论了21世纪初出现的“是时候VP了”句式。作者认为,“是时候VP了”来源于“VP,是时候了”或“是时候了,VP”的小句整合,“是时候”已经词汇化甚至助词化,整个结构是[不及物性谓词+从句补足语]结构。其他如鲁承发的《“差一点(没)VP”句式中的交际博弈及其句法效应》(《语言研究》2018年第2期)等,也是关于短语和句式的研究。
    九 构式语法研究
    近些年,汉语的构式研究成为一个新的热点。构式理论在汉语语法研究中的引入和运用。使得研究领域有所拓展,分析深度有所加强。施春宏和李聪的《 “来+NP”的构式特征及其能产性》(《当代修辞学》2018年第6期)、宗守云的《“R不是一般的X”构式的高程度性质及其获得途径》(《当代修辞学》2018年第5期)、温锁林的《当代新兴构式“我A,我B”研究》(《当代修辞学》2018年第1期)、李宇凤的《回应否定预期对立的“X就X”构式》(《语言教学与研究》2018年第5期)、张华的《“吃+N”构式探讨》(《语言研究》2018年第3期)和张璐的《“N一价认知+是”凝固型构式语用现象及其来源探析》(《中国语文》2018年第1期)等,都是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此外,《语言教学与研究》于2018年第4期推出“构式语法理论和应用专刊”,集中发表了8篇基于构式的本体、习得和教学研究论文。
    构式语法理论由西方语言学借鉴而来,但是句法结构的整体理念和思想却并非西方学者所独有,我国老一辈语法学家已经注意到构式的问题,他们的研究都自觉或不自觉地从整体上观照过句法结构。张伯江的《构式语法应用于汉语研究的若干思考》(《语言教学与研究》2018年第4期),就以传统的汉语语法研究为考察对象,分析了王力、丁声树、吕叔湘等老一辈学者的研究著作所体现出的构式观念。目前,对构式的认识及其理论的借鉴和运用还存在一些分歧,陆俭明和吴海波的《构式语法理论研究中需要澄清的一些问题》(《外语研究》2018年第2期),分析和探讨了这方面的问题。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