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做好汉语声誉规划 推动汉语国际教学

http://www.newdu.com 2019-01-30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 李泉 杨佳 参加讨论

    汉语学习、教学和应用的国际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大趋势。但是,由于汉语的语言文字体系与印欧等语系语言文字体系的差异,历史上一些传教士对汉语的不当认知以及曾经的闭关锁国,导致世界各国人士把中国及汉语汉字神秘化,进而形成了诸如“汉语是世界上最难学的语言(之一)”这样一种流行观念。这样就导致汉语教学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要面对“汉语难学”“汉字难学”的世界性误解和偏见。据考证,有一些语言里,会把难学难做和难以理解的事物比喻成“汉语汉字”。然而,无论从第二语言教学理论还是从汉语教学实践上看,“汉语难学”都是一种不正确的观念,或者说是一个伪命题。问题是,这种不正确的观念在世界范围内却颇为流行。这不仅影响汉语的声誉,更影响着学习者对汉语学习的选择及对汉语学习的信心和态度。因此,国际汉语教学界不应无视或默认这种国际性的误解和偏见,而应为汉语及其作为第二语言教学进行声誉规划。
    语言声誉规划跟语言地位规划、语言本体规划等一样,归属于语言规划理论范畴,它指的是对语言的声望和名誉进行积极的、正面的影响和干预。国际汉语教学声誉规划,则不限于一般意义上的声誉规划,更是对长期以来世界范围内对汉语学习之难易评价不当的一种检讨,有“修正口碑”和“恢复声誉”的意思在内。“汉语难学”的说法虽然很流行,但缺乏科学依据。因为评估一种语言难学与否涉及多种因素,包括学习者和教授者的情况、学和教的方法、学习者的动机和目的、教授者的水平和态度、语言环境和学习时限、难易的评价标准、学习者目标语水平的评测方式、学习者母语与目标语有无亲属关系等,这其中绝大多数因素是难以量化确定的。可见,因为变量太多且难以控制,评价一种语言难学易学在操作上十分困难,所以“汉语难学”不是一个科学的结论。
    事实上,也从未见对语言学习难易程度进行过科学有效的实证研究成果,现有某些结论也很难令人信服。比如,要达到同样的语言水平,印欧语背景的学习者学习汉语、韩语或阿拉伯语等,要比他们学习其他印欧语往往需要更多时间。但是,对学习与母语有亲属关系的语言和学习与母语没有亲属关系的语言进行难易对比是不公平的,所得出的结论不会具有说服力。亲属语言之间,在语音、词汇和语法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历史文化和思维方式都有着更多的相近之处,而学习一种非亲属关系的语言则完全没有这种便利。如果汉族儿童习得母语的时间,比别的民族的儿童习得母语的时间更长,那将是证明汉语难学的有力证据。然而事实是,无论哪个民族的儿童,都是在大致相同的年龄习得了母语口语,而且七岁以下儿童,无论持何种母语,换了新的语言环境,都能很快学会这种语言的口语。
    大众的第二语言学习感受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人们的感受往往差别很大,甚至截然相反。同样是历史上的传教士,有人说汉语难学,汉语没有明确的语法规则,声调难以掌握;有人则认为汉语易学,没有性、数、格的变化,语法很简单。持这两种看法的人都有,只是前者多,后者少。我们尊重不同学习者和教授者对汉语学习难易的感觉,但这种感受见仁见智,很难作为可信的结论。尽管如此,在汉语国际化进程中,中国的汉语教育界和媒体舆论界亦不可无视“汉语难学”这种观念的负面影响。因为除非特别必要,人们更倾向于选择一种所谓容易学的语言,特别是在国民教育体系中选修外语的时候。无论出于何种原因而选择了所谓难学的语言,在学习过程中都会受到“这种语言难学”的心理暗示,从而影响语言学习的信心、进程和效果。
    在汉语国际化过程中,汉语学习者和教授者应确立如下观念。其一,学习一种外语,可能会在语音、词汇、语法和文字等不同方面和不同内容上,感觉困难或容易,这是外语学习的正常现象,不应就此得出某种语言难学或易学的终极性结论。各国儿童在习得母语过程中也有难易的时候,母语习得尚且如此,已经养成了母语习惯的成年人,在学习外语的时候自然会有的地方感觉容易、有的地方感觉困难,这是外语学习的常态,并不意味着某种语言本身就难学或易学。其二,包括欧美学习者在内的一些汉语学习者应该明确:学习汉语是一种真正的外语学习,学习汉字是在学习一种别样的文字体系,学习中国文化是在学习一种异质文化,必须具备应有的心理准备,付出应有的努力,保持应有的热情。实际上,成年人即使学习一种跟自己的母语有亲属关系的语言,也绝非轻而易举,学习一种真正的外语更需要付出应有的时间和精力。指望轻轻松松就能“速成”一种语言,是不正确的外语学习观念。其三,语言难学与否主要不在于语言类型、语言结构方面与自己母语差异大小,而在于语言态度、学习动机和对某种语言需求的强弱。语言结构差异并不意味着必然难学,如日语的动词都在句末,这与汉语差别很大,但即使是初学日语的中国人也会把日语动词摆对位置。教学实践表明,一个学习目的明确、动机强烈、充满热情的汉语学习者,往往不但不会感到汉语难学,甚至觉得汉语汉字有意思乃至好学。由此可见,规划汉语的学习价值、拓展汉语的应用领域、展示中国文化的魅力,是破除“汉语难学”的重要途径。其四,国际汉语教师不仅应帮助学习者确立正确的语言观和语言学习观,更应在教学中探索汉语教学的规律,总结汉语“易学”的地方。比如,只要学会了“一、二、三、四、五、六、日”及“星期、周”,那么,一周的称述法便极易学会。又如,学会了十以内基数词,那么百以内的数字可以不教自会;如果再学了“第”,那么汉语序数的表达法也会一点即通。关于汉字,常用的 “人、口、手、日、月、山、水、木、林、河、湖”等,都是有理据可讲的。汉语还有不少领域也如此有规律而易学,这是其他不少语言望尘莫及的。其五,科学评价一种语言难学易学实难做到,大众的流行观念亦难为论据,如果一定要对汉语难学易学评价的话,精通多种语言的语言学大师、开辟汉语作为外语教学先河的赵元任的相关意见,是很有见地的。在《从信号学的立场看中国语文》一文中,赵元任说“各国语言里不同的方面各有难易;平均说起来么,我觉得中国的语言在世界上,对于没有学过任何语言的小孩子,可以算是中等,不特别难,也不特别容易”。赵先生的看法很值得参考,不过我们就个人外语学习和汉语教学的经验来说,更希望“汉语不难学,汉字不那么难学”能成为汉语国际传播的主导观念。其六,规划汉语的声誉,不仅要破除旧有的错误观念,更要展示汉语的国际性交际价值和中国历史文化的承载功能。比如,汉语是联合国工作语言之一;全球有十几亿华人使用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之一;伴随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汉语的学习和应用价值将进一步提升;汉语汉字承载和蕴含着丰富而深厚的中国历史和文化;等等。
    汉语国际化不仅是一种大趋势,更是立足当下的一种现实行为。促进汉语的国际化进程,迫切需要加强对汉语汉字教学的声誉规划。这不仅是因为国际上普遍存在着汉语难学的观念,更是因为语言态度、语言观念在外语学习和教学中起着“软实力而硬道理”的作用。
    (本文系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国际汉语教育学科理论创新研究”(13XNJ041)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