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拉圭位于南美洲东南部,风光优美、社会稳定,素有“南美瑞士”之称。历史上,乌拉圭原为印第安人居住地,自17世纪晚期开始,先后经历了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以及与巴西、阿根廷的战争,其间大批来自西班牙、意大利、东欧以及少量来自英国、爱尔兰、德国等地的移民迁居至此,多个民族、多种语言在这里交汇融合。目前,乌拉圭形成了以白人为主的人口构成格局和以西班牙语为官方语言、葡萄牙语为合法语言、西葡混合语(Portunol)为广泛使用的语言以及英语为主流外语的语言使用和语言政策格局。 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中乌关系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拉美地区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自然延伸,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合作伙伴。北京语言大学教授李宇明先生说:“‘一带一路’,需要语言铺路。”语言是实现与拉美国家“五通”的重要载体,在促进人文交流、推动民心互通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推动中文在乌拉圭的传播,已经成为中乌两国深度合作,助力“一带一路”建设所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2018年是中乌建交30周年。30余年来,中国已发展成为乌拉圭第一大贸易伙伴。日益紧密的经贸往来促进了乌拉圭民众对中国的好奇心和学习中文的兴趣,为中文及中国文化在乌拉圭的传播提供了内驱动力。乌拉圭传播或教授汉语的机构比较匮乏,作为汉语传播中坚力量的孔子学院成立于2017年11月,距今尚不足一年。与其他主要拉美国家相比,乌拉圭孔子学院的建成时间较晚,各项工作不够成熟,致使汉语人才培养与“一带一路”产业合作发展对汉语资源的潜在需求存有差距。而关于乌拉圭多言多语并存的原因和历史研究不足,不能很好把握其国家语言政策和语言教育政策,因而中文及中国文化不能得到很好的推进与传播。 作为“一带一路”相关国家互联互通的工具,汉语的在乌传播工作需要采取踏实务实的战略举措。一是师资方面。选派高水平、有经验的汉语教师前往任教,或者充分利用现有华人力量,培养高水平的汉语教师,加大中文在乌拉圭传播的开拓力度,以逐步满足其国民学习中文的需求。二是教材方面。加大对乌拉圭民风、民俗,以及历史和现实的研究,深刻了解乌拉圭不同地区人民语言使用的现状和成因,根据实际情况开发广为当地人民接受的内容新颖、时代特征鲜明、编排科学、难易得当,既反映他们的学情、民情,又反映本土需求的高质量汉语学习教材,并有针对性地开发对汉语传播进行评估的措施和机制。三是教学方法方面。在汉语师资培养过程中联系乌拉圭不同地区教师的授课方式和学生学习风格,因地制宜,注重国际上最新的语言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传授,增强中文教师的中文课堂实践能力,以及驾驭课堂、驾驭教材、驾驭学生的能力,以提高学习效率。四是课程设置方面。通过多样化的课程,满足不同学员的汉语学习动机和期望,逐步实现汉语教学与“书法、绘画”等辅助课程相结合,以近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方面的内容为补充,同时体现中华文化特征。2016年是中拉文化交流年,乌拉圭借此举办的“乌拉圭中西文演讲比赛”以及以“学会中国话,朋友遍天下”为主题的“汉语桥”世界中学生中文比赛等一系列与中文和中国文化有关的活动,都可以为汉语课堂教学的设置提供借鉴。五是汉语传播战略研究方面。成立专门机构,加强对乌拉圭乃至整个拉美地区的语言政策和语言教育政策的深入理解和分析,掌握其语言政策和语言教育政策的特征,联系他们的语言教学现状,精准推进汉语传播。借力乌拉圭外语教育长期规划的要求,调整我国在乌拉圭的汉语传播策略,不失时机将汉语传播机制纳入他们的国民教育体系。2018年4月,国内首家乌拉圭国别研究中心在北京交通大学成立就是一个很好的开端,这将从战略层面致力于乌拉圭全方位的研究,积极服务“一带一路”倡议,为中文在乌拉圭的传播提供积极支撑。此外,积极探讨各种不同形式的“乌拉圭中文和中国文化海外培训班”,激发广大乌拉圭人民学习汉语的兴趣,提升他们对中国文化的认识,从而以语言和文化搭建民心相亲的桥梁,为中文在乌拉圭的传播起到助推作用,也为中乌两国的深度、高水平政治经济合作提供坚实的基础。 (作者:郝运慧,系北京交通大学语言与传播学院副院长)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