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贴近大地的姿态——读《英雄时代》兼评李迪的创作

http://www.newdu.com 2019-01-20 解放军报 高伟 参加讨论

    我和作家李迪知交近三十年,一直莫逆于心、喜怒与共、无话不谈。他最近出版的长篇报告文学《英雄时代——深圳警察故事》(群众出版社),红色的书名,红色的腰封,看了不禁让人眼前一亮。
    李迪创作生涯起步很早。1970年,他22岁就开始发表作品,也因此被部队发现,吸收到解放军这所“大学校”进一步培养,写出反映部队剿匪题材的长篇小说《这里是恐怖的森林》,在《解放军报》连载。他的《傍晚敲门的女人》,开创了新时期中国推理小说走出国门之先河。李迪笃信“生活是文学创作唯一的源泉”这一朴素而深刻的真理,并且一直自觉地坚持贯彻于自己的创作之中。深深扎根于生活的沃土,他便成了一棵大树。所谓“李迪现象”,其实就是生活之水浇开创作之花。
    回看李迪近年来的创作,你会发现,几乎所有的作品都拜他深入生活、发现生活所赐,如反映兰花案件的《血色兰花》,由个人命运体现时代变迁的《花自飘零》,书写石油领域生活的小说《004号水井》,记忆部队宣传队生活的《宣传队》,讲述警察故事的《铁军亲人》《警官王快乐》《社区民警是怎样炼成的》《凌晨探案》《徐州刑警》,包括他最近正在写作的《加油站的故事》,以及他近年发表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光明日报》等报刊上的大量的纪实文学,无论是作品中的素材、人物、故事,还是创作的灵感和激情,都源自生活,对应的是当下火热的现实,反映的是时代精神。
    现实主义写作在李迪这里不仅是立场、观念,还是安身立命的方法论。正是这种贴近生活大地的创作姿态,给他带来了取之不竭的创作资源,和永远充沛的创作激情。现在的李迪已经在“生活—创作”的快车道上轻车熟路、左右逢源、游刃有余。报告文学、小说,写一个,发一个;发一个,火一个。文学作品问世不久,紧跟着就是影视改编。这是独属于他文学生命的夕阳红。如果说生活是一片海,李迪就是那驾船远航的渔民,清波碧浪风光好,他在海上打鱼忙。
    眼前的这部长篇报告文学《英雄时代——深圳警察故事》,依然体现了李迪一贯的创作个性和特点——
    一、小人物的故事。李迪的创作从来都是着眼于普通人的性格命运,这一点,你略微盘点一下他的著述目录就会知道。你也许会微笑着想:李迪为什么不爱写大题材大人物呢?不是许多人都在追求宏大叙事吗?我想,这要回到他写作的源头去找答案了——李迪一直是一个优秀的小说家,小说“说”小嘛,他的眼睛惯于从生活的褶皱处发现属于他创作的素材。只有精彩的人物和故事,哪有什么大和小的区分呢?来自生活的人物故事在他的眼里那都是无价的宝贝。所以,在报告文学作家都在追逐大题材的今天,李迪却能像鹰一样发现好的人物故事素材,掘地三尺,咬住不放。这本描写深圳警察故事的书又是他从上百位采访对象的采访中“淘”来的,也是他热爱草根故事的体现。
    二、无处不在的内在情感视角。本书依然采用了李迪擅长的第一人称写法。他为人古道热肠,看他的作品,常常不自觉地被感染,动情时涕泪交下也是难免。公安题材是文学的富矿,也一直是李迪偏爱的领域。但他写警察故事,不追求单纯的紧张刺激,而是紧贴着生活的真实,聚焦普普通通的民警,重在刻画小人物的性格命运。长期深入公安生活,使他非常熟悉警察,情感上自然与警察同频共振、同此凉热,所以他的警察故事在叙述上有一种内在的视角。他既是作者又是讲述人;他穿插、串联;他的影子无处不在,读来既感到真实,又温暖好看。
    三、生动的语言。李迪的语言太灵动了,活泼俏皮,形神兼备,既有鲜活的口语,也有当下流行的网络热词,笑意吟吟,酸爽、跳透,那种遮蔽不住的热活,随便挑出一段儿来我都认得出。这种生动的语言在当下报告文学创作中是比较稀缺的,它是李迪小说笔法的一种移植,用在具体的人物故事场景是非常提升文学性的,在目前非虚构作品中越来越多地见到,但如李迪这般气贯始终的真的是太少了。
    “李迪现象”不仅对现实主义创作有启示,他的报告文学也对当下的报告文学创作具有启迪意义:好的报告文学应该具有一种什么形态?报告文学如何借用小说笔法刻画人物、叙述故事?报告文学如何写得好看动人?我们都能从李迪的作品中找到答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