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简史》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4500字: 这是一本结合了很多领域、在宏观上讲整体人类历史概观的书,会忽略很多微小生动的细节,但看完《人类简史》的时候,应该对人类史有一个清晰的概貌,而且对一些基础的历史问题会有明确的答案,比如说什么是宗教?什么是帝国?钱的本质是什么?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是如何运作的。 曾经,野野对于“大历史”的概念是从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开启的,那种以小见大、纵横捭阖的论述方式看看后来无数的模仿者就知道其影响之大。而《人类简史》这哥们的冲击力已经不仅仅是“大历史”了,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本书的意图就是-作者试图把人类回归到一个物种的位置上去,我们和花鸟鱼虫一样,只是这大千世界其中的一个品类,而已。 在《人类简史》之前,人类史的尺度都是建立在人已经像个人样的基础上,不论是从农业社会还是畜牧社会。而赫拉利认为这不过是一小段历史,人类的历史还要往前倒,倒到我们什么时候走出非洲、什么时候退掉体毛、甚至什么时候和黑猩猩分道扬镳的。今天的人类史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特征,我们只承认有记录的人类史,不论是刻在甲骨上的还是印在泥版上的,这最多不会超过万年的尺度。《黑色的雅典娜》的作者提出过一个惊人的观点-雅利安文明是被包装出来的,是被两百年前那个启蒙运动所谓的理性之光包装出来的。因为我们需要一个欧洲文明的源头叫古希腊,古希腊一定是纯洁的,它是欧洲文明甚至世界文明的源头。而当我们说到石器时代的时候往往用“狩猎采集”四个字就说完了,这上百万年的尺度就这样被我们直接略过了,只在万年的尺度上摸爬滚打,这是很有问题的。 作者试图写出一本突破史观尺度的书,但可以看得出万年尺度的人类史主要还是由三种史观所构建: 退步论: 主要属于早期文明,就是雅斯贝尔斯讲的那个轴心时代,无论是古希腊的《荷马史诗》、印度的《摩诃波罗多》,还是古巴比伦的《吉尔伽美什》。总的来说就是,原来是黄金时代,然后是白银时代,然后变成青铜时代,反正整个世界日子是一天不如一天。就像孔子说“无从周”,他想象的周朝,秩序井然、人人彬彬有礼不逾矩,那是个非常美好的社会。然后礼崩乐坏,一天比一天差,整天就唉声叹气。整个退步论里暗含一个期许,总得有一天要重整江河。 进步论: 这主要是欧洲的调调,从文艺复兴之后开始,欧洲告别了上帝。我们的命可以hold在自己的手里,不再需要上帝的庇护了。这种史观催生出了新的观点,人类可以不断地探索未知,借由科技的力量、人的理性去亲手造出来一个新的世界。在100年前进步论那是相当深入人心,几乎是全民喧嚣、大家高呼着口号,认为指日可待地可以亲眼看到自己缔造伟大社会。 循环论: 这在东方文化上有着非常深的烙印,无论是印度的吠陀到婆罗门,还是佛教到中国本土的一些文化,都在讲天道轮回的一个观点,它给了生的希望,就是说世界一定是在毁灭中孕育、在孕育中成长、成长中必然毁灭。这种循环论因为科技含量不高,所以被进步论打败。 建立起自己的史观还挺重要的,并不是去站队,一个人的史观可能是30%退步史观+20%的进步史观+50%的循环论,了解不同的史观有助于自己意识的开放性。 书里有一个观念非常有意思,作者认为定居是个巨大的骗局,这真是个让人拍手叫好的想法,赫拉利觉得在原始人类是没有产权这个概念的,定居之后才出现了“产权”。 定居之前,人类过的是信马由缰的生活,那真是天下处处皆为家的生活,哪儿有果子吃、哪儿能逮到兔子,哪儿就是家,环境不好就换一处。 而定居之后,人类从找果子吃变成了种果子,种植的过程可能会有天灾人祸还会被贼惦记着,于是人们开始求神拜佛还要防小偷,人们开始围篱笆,确认产权。 定居让人类的行为和心智出现了巨大的变化。 但实际上,人之所以为人,并不是定居之后才成为人的嘛。 从某个角度看,我们仍像上古时代的智人一样,都在朝着“让生活更加美好”的方向奔跑,只是我们跌入了一个叫“努力”的陷阱,当我们抬起头来,远方依然是远方,只是我们不再奔跑。 作者还提及了人类千万年驯化其它物种的过程其实是一个彼此驯化的过程,这也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观点。动物驯化是人和动物界相互作用的结果,不是单方面的。它有一个相对可悲的结局,成千上万年的时间里我们驯化了很多动物,把那些桀骜不驯的、野生状态的物种都纳入人的行为版图。我们始终都是以人为中心的,我们从来没有想过另外一种可能,就是我们驯化了狗,同时发生的是狗驯化了人。鸡马狗羊鹦鹉,这些动物其实每时每刻都在驯化我们,驯化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结构、驯化我们的饮食习惯、驯化我们的喜怒哀乐。它们驯化通常是两种方式,一种是把人类的某些东西投射在它们身上,这是我们特别乐此不疲的,把这那些小猫小狗叫孩子,把我们很多东西投射给它们。二是我们为动物提供了一些被它们接收的行为范式,反过来讲,它们为我们注入了某种行为范式,比如说喝牛奶,这对人类基因的演化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当年李鸿章就是因为看到了大航海时代、贸易通商、挖掘矿藏、大机器生产的世界格局之变,看到了船坚利炮对当时大清王朝冲击的猛烈程度,派出去的官员,到欧洲去访问,回来之后受到那种心灵的震撼,所以得出了一个结论,这是一个“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而互联网就是今天我们身处的一个千年大事,它其实也是一种返祖的表现。 互联网的本质是相互链接,这难道不是一种人类返祖的隐喻吗。原始的我们,曾经赤裸在草原上奔跑着,穿越崇山峻岭,叫得出每一个鸟儿的名字、识得出每一种蘑菇、听得懂山川流水,那种自然的状态不正是万物互联吗。 但,定居之后,我们心智模式改变了,这些都听不懂了。 而今天的分享经济也是在召唤我们回到原本那种纯粹的自然心智状态里。因为分享经济的本质是分享那些让人自然真心产生愉悦的东西,并非是我多了一个不好的东西,我把它给你。以及分享经济的意义是万物皆有用,我们曾长期处于一个过度被建构的时代,很多东西都浪费了,不是因为它们没用,而是因为被放错了地方,而分享经济是让所有的资源都流动起来。 互联网让人的底色发生了巨变,因为有太多的偶发性和不确定性,而我们要学会拥抱这种不确定性。 今天我们考虑更多的是如何迎接一个悖谬丛生的世界,就是说我们该如何hold住这个世界?今天的我们某种程度上印证了西方过去这1、2百年进步主义的路是条条探索都失败的道路。就像量子物理打破了牛顿力学、打破了哥德尔定理,量子物理出现之后几乎把一百年前数学那种狂妄、包打天下的雄心壮志完全瓦解了。那时候的数学家都有一个梦想,就是写出来这个世界的最后一本数学书,里面包罗万象,将来人们碰到问题,在这本书里都有答案,或者推演一下,就有答案。物理也是一样的,爱因斯坦的梦想就是能把最后一个定律写完,然后全世界的大学没有物理系、从此物理学家绝种。经济学的《阿罗不可能定理》,政治学孔多塞的《选举悖论》。。。这些都告诉我们顺着西方之前的那条路,特别是我们坚守为正道的罗格斯的那套话语逻辑,推演出来都是悖论,而他们面对这个悖论之后又束手无策。在这种情景下,数学、物理学、经济学、政治学。。。通通都走到了一个历史的交汇点,所以今天西方的学术思想到这里是停滞的。这就很容易理解过去一百多年那些反思西方学术体系、想突破这个硬墙的人把眼睛转到了东方。荣格在理解人类集体无意识、人格构成的时候发现不能按罗格斯的方法,因为罗格斯的基本假设是这个世界一定是干净的、一致的、不矛盾不打架,意思就是讲道理不辩不明。但现在的出现问题是,我们摆道理讲事实也不一定能达成共识。 人类史上我们就只有两种动作,说话和打架。它们都服从先什么后什么的宗旨,不论是传教士、布道、云游、政治游说、拉帮结派、还是政党营私。这些东西就只为了认同,如果话语不能认同,就开打、打完之后再来认同、认同完再打。所以操纵过去文明史冥冥之中的逻辑就是—我们坚信,存在着一个指路明灯。我们坚信的那个指路明灯跟另外一个族群坚信的那个指路明灯没有办法对话和沟通的时候,那不就得打架呗。到了今天,这个东西已经走到了尽头。 所以我们如何认识在彼此没有共识的前提下怎么合作,这才是未来更大的挑战。现在的商业逻辑是我们有契约、有共识、认同才能合作。将来的问题是,我们不认同,我们怎么合作的问题。就像作者说的,以前是以家庭、社会、国家为单位,但未来是以地球为单位,那就真变成经济命运共同体了。 还有一个重要的点就是文化,当我们用文化视角看问题的时候需要提防过去我们谈及文化时那种捍卫的状态,不管是捍卫自己所信仰、还是捍卫一个自认为是真理和事实的东西,以前我们的文化交流基本上都是捍卫的姿态。而结果就是,越捍卫就越各捍卫各的,最后就变成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为什么捍卫不对,因为捍卫有一个假设,你之所以捍卫它,一定有一个假设立在那儿,捍卫只是举证而已。 未来不再是捍卫那会是什么呢?是上面提到的拥抱不确定性,去掉我们对确定性的追逐,以前大家只相信这个世界有定数,只不过你的定数是耶稣基督告诉你的、我的定数是佛陀告诉我的、他的定数是默罕默德。这其实还是方便之争,关键是咱三最后都相信定数这件事情,这很可怕。我们能不能先放下定数,如果这个世界是无定数,它是不确定的呢。我们要学会拥抱悖谬丛生的世界之前,先得拥抱不确定性。不确定才有可能性,不确定才能为未来的思想重启提供可能。 当我们说未来有没有可能的时候,就已经在指望一种旧式的解决方式。不确定性是不要指望我们一定能够指哪打哪。未来会以一种特别好玩儿的方式呈现-打哪指哪,就是我先打出去,然后过去画个圈。画圈是解释,是我对我的行为赋予有意义的解释,而不是我寻求我做这个行为的意义。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生命观。指哪打哪的生命观是有图谋的,它总是想为什么而活,为谁而殉道、为谁而受难。这个解释是别人给他的,以及这个解释在数千年当中一代一代被合法化了。可是今天,这个解释已经没有办法承载这个复杂的生命架构。雅思·贝尔斯讲的轴心时代说世界出现了四大文明,这个说法感觉人类好像是突如其来诞生的。我们今天的人类史确实也是这样写出来的,充满着进步主义和以人为本的情怀,不论什么东西,只要服务于人就是唯一的目的。而新的认知结构,未来的人类重启,我们将要从人类中心主义走向自然主义,我们只不过是三千大千世界中的一个分子而已,普世不再是以人为中心的普世,而是以这个环境为中心的普世。 互联网作为一个可能都不止是千年大事,而是万年级别的大事,正是因为它与“不确定性”紧密相关。互联网改变了人与人的关系,改变了人与物的关系,将一切都连接起来,都彼此嵌入的时候,还原论、两分法、确定性的哲学传统就失效了。互联网连接了我们彼此,让我们和我们的人工造物连接、嵌入、共同存在着,甚至会出现一个新的物种。 简单地说,未来已经到来,只是还没有展开。 除了《人类简史》还有三部曲的其它两本书,《未来简史》和《今日简史》,以及雷·库兹韦尔的《奇点临近》和凯文·凯利的《失控》都很好看,可以一起看便于搭建出一个对未来的整体框架。 « 上一篇下一篇 »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