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张运涛《聪明记》:解构“聪明”

http://www.newdu.com 2018-10-30 《小说选刊》 艾玛 参加讨论

    《聪明记》里的聪明,实在算不得好人。读完小说后,我大概估计了下,他涉嫌犯的罪,大约有如下几种:盗窃、诈骗、抢劫、强奸,且多系惯犯,是要从严处罚的。数罪并罚,大约能把牢底坐穿的吧。
    聪明得名聪明,乃是因为他确实是有点天资的,在村里上小学时,年年考第一,且每回都能把第二名甩下很远。等到了镇上的中学,他的这点优势就丧失了,于是聪明把聪明,运用到了别的地方,他辍了学,开始行起窃来,而且进行得颇为顺利,乃至偷盗成为他的常业。至此,“聪明”一词似乎成为反语,可是却又不尽然,倘若他没有偷县委书记的办公室,倘若他知道书记报案失窃财物不过是区区五千,那么聪明的被各种犯罪行径充实的人生,还能持续一段不可预测的时间。而且,小说中的聪明人,并不止聪明一个,县委书记,是个聪明那样的“聪明”人,他一直在收受贿赂。办案的警察,也是“聪明”的,得知书记上报的失窃财物和聪明招供的有巨大差额后,心照不宣地就私下分了。“我”,聪明的老乡,外宣部副主任,和聪明一样,也是有些小“聪明”的,他和记者里应外合,利用政府部门急于扑灭舆情的心理赚钱。至于记者,就更不用说了,有个上访的死在了乡政府,记者知道了,一拨一拨地去要红包,得个一两千块钱就走,有的甚至连现场都不愿去看。用聪明的话说就是:“有时候记者干的事比我干的还真好不到哪儿去……”你看,大家都是“聪明”的,这就是世相,它实际上让我们看到了,一种失缺了规则意识的浑浊不堪的生活,一个对恶习以为常的失控的小社会。至此,“聪明”强烈的反讽意味,才得到了最彻底的呈现。
    作者长期生活在河南一个小县城,对乡村、对小县城的生活非常了解,他试图道出的,于我们并不陌生。作者通过写坏人的“坏”,最终让我们去思考的,还是坏人的“人”,如何拯救“人”,重建“人”,是小说,也是现实对我们提出的重大课题。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