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Samuel Johnson,A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an Anthology,London:Penguin Books,2006,p.332. ②[丹麦]克尔凯郭尔:《论反讽概念:以苏格拉底为主线》,汤晨溪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3页。 ③[丹麦]克尔凯郭尔:《论反讽概念:以苏格拉底为主线》,汤晨溪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1~2页。 ④胡继华:《爱欲升华的叙事:略论F.施莱格尔的〈卢德琴〉》,《上海文化》2014年第11期。 ⑤罗念生:《古希腊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241页。 ⑥Alexander Nehamas,The Art of Living:Socratic Reflections from Plato to Foucault,Berkeley & Los Angeles & London: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8,p.20. ⑦[丹麦]克尔凯郭尔:《论反讽概念:以苏格拉底为主线》,汤晨溪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100页。 ⑧《柏拉图对话集》,王太庆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第345页。 ⑨[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郭斌和、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2010年,第16~17页。 ⑩Pierre Hadot,Philosophy as a Way of Life,Oxford:Blackwell Publisher Ltd,1995,p.152. (11)Alexander Nehamas,The Art of Living:Socratic Reflections from Plato to Foucault,Berkeley & Los Angeles & London: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8,p.64. (12)[法]皮埃尔·阿多:《古代哲学的智慧》,张宪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年,第20页。 (13)[古希腊]亚里士多德:《修辞术·亚历山大修辞学·论诗》,颜一、崔延强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16~217页。 (14)《亚里士多德选集·伦理学卷》,苗力田译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95页。译文稍有修改。 (15)《亚里士多德选集·伦理学卷》,苗力田译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97页。 (16)[丹麦]克尔凯郭尔:《论反讽概念:以苏格拉底为主线》,汤晨溪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1页。 (17)反讽与隐喻、转喻、提喻并列为修辞学中四大基本修辞格,它们又分别作为意义转换与生成的相反(否定式)、相似(表现式)、邻近(还原式)、整体与部分(综合式)四种范式。作为基本辞格,反讽的解释线索非常清晰,即从维柯到肯尼思·伯克、诺斯若普·弗莱和海登·怀特。参见Joseph A.Dane,The Critical Mythology of Irony,Athens and London:The University of Georgia Press,1991,p.159~171。 (18)Stephen H.Webb,Re-Figuring Theology:the Rhetoric of Karl Barth,Alban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1991,p.118. (19)Paul de Man,Aesthetic Ideology,Minneapolis & London: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1996,p.167. (20)Eduardo Mendieta,Take Care of Freedom and Truth will Take Care of Itself.Interview with Richard Rorty,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6,p.44. (21)[美]理查德·罗蒂:《偶然、反讽与团结》,徐文瑞译,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6页。引文翻译稍有修改。 (22)[美]理查德·罗蒂:《偶然、反讽与团结》,徐文瑞译,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105~106页。 (23)[法]罗兰·巴特:《神话修辞术·批评与真实》,屠友祥、温晋仪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278~279页。 (24)[美]海登·怀特:《元史学:十九世纪欧洲的历史想像》,陈新译,译林出版社,2004年,第48页。 (25)[美]海登·怀特:《元史学:十九世纪欧洲的历史想像》,陈新译,译林出版社,2004年,第318页。 (26)[美]理查德·罗蒂:《偶然、反讽与团结》,徐文瑞译,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107页。 (27)[法]让·皮埃尔·韦尔南:《神话与政治之间》,余中先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第448~449页。 (28)[美]特雷西:《诠释学·宗教·希望——多元性与含混性》,冯川译,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第81页。 (29)[美]理查德·罗蒂:《偶然、反讽与团结》,徐文瑞译,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107~108页。 (30)[美]理查德·罗蒂:《后哲学文化》,黄勇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第122页。 (31)[美]理查德·罗蒂:《后哲学文化》,黄勇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第122页。 (32)[美]理查德·罗蒂:《偶然、反讽与团结》,徐文瑞译,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127页。引文翻译稍有修改。 (33)Brad Frazier,Rorty and Kierkegaard on Irony and Moral Commitment:Philosophical and Theological Connections,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2006,p.37. (34)[美]理查德·罗蒂:《偶然、反讽与团结》,徐文瑞译,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138页。 (35)Richard Rorty,Consequence of Pragmatism,Minneapolis: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1982,p.92. (36)[美]理查德·罗蒂:《偶然、反讽与团结》,徐文瑞译,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112、106页。 (37)Claire Colebrook,Irony in the Work of Philosophy,Lincoln & London: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2002,p.31. (38)[法]吉尔·德勒兹、[法]菲力克斯·迦塔利:《什么是哲学?》,张祖建译,湖南文艺出版社,2007年,第323页。 (39)[美]理查德·罗蒂:《哲学和自然之镜》,李幼蒸译,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299页。 (40)[美]理查德·罗蒂:《哲学和自然之镜》,李幼蒸译,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297页。 (41)David Jasper,Rhetoric,Power and Community,Hampshire & London:The Macmillan Press,1993,p.126. (42)[法]吉尔·德勒兹、[法]菲力克斯·迦塔利:《什么是哲学?》,张祖建译,湖南文艺出版社,2007年,第212页。 (43)[美]理查德·罗蒂:《哲学和自然之镜》,李幼蒸译,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299页。 (44)[美]理查德·罗蒂:《哲学和自然之镜》,李幼蒸译,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300页。 (45)柔弱思想,出自1983年瓦蒂莫主编的意大利哲学家论文集《柔弱思想》。瓦蒂莫在该论文集中和其他作者都强调不要从追求确定性或基础,而是从语言、解释和有限性的角度去重新审视哲学活动自身。柔弱思想淡化了形而上学的基础主义。Richard Rorty,"Heideggerianism and Leftist Politics",in:Santiago Zabala ed.,Weakening Philosophy:Essays in Honor of Gianni Vattimo,Montreal:McGill-Queens’s University Press,2007,p.155. (46)Simon Blackburn,Truth:A Guide for the Perplexed,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5,p.xiii. (47)[意]柯毅霖:《后现代社会与基督教福音》,穆南译,《基督教文化学刊》2000年第4辑,人民日报出版社,2002年,第120页。 (48)[丹麦]克尔凯郭尔:《论反讽概念:以苏格拉底为主线》,汤晨溪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1页。 (49)[美]理查德·罗蒂:《偶然、反讽与团结》,徐文瑞译,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129页。 (50)[美]特雷西:《诠释学·宗教·希望——多元性与含混性》,冯川译,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第47页。 (51)[美]理查德·罗蒂:《哲学和自然之镜》,李幼蒸译,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297~371页。 (52)[丹麦]克尔凯郭尔:《论反讽概念:以苏格拉底为主线》,汤晨溪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179~180页。 (53)Gianni Vattimo,Santiago Zabala,Hermeneutic Communism:from Heidegger to Marx,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2011,p.96. (54)[美]理查德·罗蒂:《偶然、反讽与团结》,徐文瑞译,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138页。 (55)汪海:《“迷途的文字”:从布朗肖的文学空间看文学行动》,《汉语基督教学术评论》2011年12月。 (56)德语Verwindung出自海德格尔,其翻译极为困难,在瓦蒂莫的意大利文或英文版著作,均保持为原初的德语未译。 (57)Gianni Vattimog "Dialect,Difference,Weak Thought",in:Gianni Vattimo,Aldo Rovatti eds,Weak Thought,Alban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2012,p.39. (58)Santiago Zabala,"Gianni Vattimo and Weak Philosophy",in; Weakening Philosophy:Essays in Honor of Gianni Vattimo,Montreal:McGill-Queens's University Press,2007,p.15. (59)Gianni Vattimo,The End of Modernity:Nihilism and Hermeneutics in Post-modern Culture,London:Polity Press,1988,pp.172~173. (60)[法]德里达:《解构与思想的未来》,夏可君编校,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42页。 (61)[丹麦]克尔凯郭尔:《论反讽概念:以苏格拉底为主线》,汤晨溪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240页。 (62)[美]理查德·罗蒂:《偶然、反讽与团结》,徐文瑞译,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28页。 (63)杨慧林、耿幼壮:《西方文论概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330页。 (64)Hans-Georg Gadamer,Truth and Method,London and New York:Continuum,1975,p.454. (65)[美]理查德·罗蒂:《后哲学文化》,黄勇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第242页。 (66)[德]海德格尔:《在通向语言的途中》,孙周兴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254页。 (67)[美]理查德·罗蒂:《偶然、反讽与团结》,徐文瑞译,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4页。 (68)[丹麦]克尔凯郭尔《论反讽的概念》,汤晨溪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180页。 (69)Gianni Vattimo:The End of Modernity:Nihilism and Hermeneutics in Post-modern Culture,London:Polity Press,1988,p.86. (70)Gianni Vattimo,"Dialectics,Difference,Weak Thought",in:Gianni Vattimo,Aldo Rovatti eds,Weak Thought,Alban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2012,p.47. (71)[德]海德格尔:《在通向语言的途中》,孙周兴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24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