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指南 > 读书文摘 >

要学会和媒体打交道

http://www.newdu.com 2017-10-11 人民出版社 佚名 参加讨论


    一个人的风和日丽
    

    ——摘自《公开,才有力量——舆论危机化解十法》
    
    推荐人:贾元昌
    
    推荐理由: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民话语的时代,如何按照传播之道和媒体打交道,如何面对媒体和公众说话,成了每个人和每个社会组织须臾不可或缺的能力。作为社会事务的管理者和服务者,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更需要研究并践行说话和传媒之道,要实现这一点,必须从解除思想藩篱、更新传统观念入手。
    



    由于习惯把社会事件分成好事情、坏事情,将媒体当作得心应手的工具,出于大局和社会形势需要,往往对信息进行选择性“提纯”:好事是新闻,坏事是“不闻”,力避“长敌人志气、灭自己威风”,以利营造“我们一天天好起来。敌人一天天坏下去”的舆论氛围,并以明确的目的性控制负面信息的扩散,制定严格的保密规定限制知情范围,对负面事件采用内外有别,往往“秘而不宣”。
    受传统文化束缚,走不出历史的阴影。恪守“谨言慎行”“直木先伐,甘井先竭”“君子不论人非”的古训,深藏不露、韬晦藏拙,以利害权衡是非,为亲者为上者讳,明哲保身,在专制文化的压抑下,缺乏敢言犯上的批判精神,又为面子虚荣所累,不愿对失误作深刻的反思清算,往往报喜不报忧,以喜压忧,很难做到直言不讳。加之片面接受历次政治运动“引蛇出洞、以言定罪”的历史教训,惧怕“祸从口出”“出头的椽子先烂”“众口铄金”,特别是在党内民主尚不充分的状况下,“沉默是金”“少说是银”“多说招货”,在会议上不敢或不愿说内心话,使真正的批评成了稀缺资源,形成了一些人的双重人格:当面赞成,背后反对;会上不说,背后乱说;对上级百般逢迎,对下级冷漠无情,对公众集体沉默,整体麻木。使说真话成了畏途,说官话成了常态,真话往往说在“官员退休后,专家临死前”。“话少升迁快,话多物议多”,话说多了就是“出风头”,说错了更是大祸临头。将说真话、直话视为“不沉稳、不成熟”“歪嘴骡子卖个驴价钱”,话语表达能力非但不是选贤任能的条件,反倒被看作是“作风浮躁”“夸夸其谈”,而“只做不说”“多做少说”则被认为“工作扎实”“忠诚可靠”。在如此为官之道的潜规则下,官员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消极回避媒体、不愿与媒体打交道渐成习惯。更深层次的原因还在于:中国官员的职务是上级任命的,不需直接对选民公众负责,也不需要借助媒体为自己拉选票,更无须为赢得支持率面对受众作施政演说。反倒是说话会招惹麻烦,说错了会“捅娄子”“惹祸端”“毁形象”,断送个人前程。在如此“内生动力”的驱使下,趋利避害的理念创造了一整套定制的官方话语体系:等因奉此,陈陈相因,循规蹈矩,唯一把手和上级马首是瞻,话语单一、同质、僵化,渐失生命的活力。
    作为一个部门的新闻发言人,若处在这种生态环境中,只能是戴着枷锁跳舞:一方面须遵从领导意志,维护部门利益,一方面又要履行职业操守和社会责任,在舆论压力和领导观念的双向夹击中,实属尴尬苦涩的角色。是眼睛朝上让领导满意,还是眼睛朝下让公众满意,平衡不了则两边都不依不饶,受夹板气。于是一天到晚“战战兢兢,忙到熄灯”。有发言人告诉笔者,工作最大的压力、阻力来自领导和同僚,需要出来说话时如赴雷池,谁也不愿出面,个个怕遭非议,怕引火烧身,成为新闻当事人。面对媒体,有时如同草木皆兵,闻之色变。一位新任从事新闻宣传的领导干部被同行问到有何体会,答曰:如履薄冰,当反问对方时则曰:万箭穿心。还有位资深发言人说,他最希望本部门出点事,特别是让事出在一把手身上,“这就会倒逼他重视新闻发布,不然的话,依旧是‘观念不变,原地打转’。”
    习近平同志最近有针对性地指出:“不要怕采访,不要怕偶尔说错话。有的部门和同志担心说错话,遇到问题不能马上发声,也不愿主动发声。坦率地说,谁都不是神仙。主动做工作,说错一两句话,是可以原谅的。如果遇到重大问题静默失语,不主动做工作,不敢担当,造成更严重的舆论误导,那才是不可原谅的。”
    

责任编辑|崔培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