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艺理论 >

柔弱思想——理查德·罗蒂与反讽概念当代释义(4)

http://www.newdu.com 2018-10-11 《中国高校社会科学》 殷振文 参加讨论

    四、反讽作为柔弱思想(45)
    有人认为反讽主义或柔弱思想透露着虚无主义的基调,是毫无建设性的怀疑论。甚至有人直言若“不对后现代的反讽和犬儒主义、文化多元论和相对主义加以抵制,人类就有可能彻底陷入文化毁灭”(46)。这样的担忧背后隐含着对于含混、风险、不确定乃至价值危机的隐忧。有学者则将“‘弱势的思想’(weak thought)视为‘后现代主义的哲学核心’”(47),而反讽意识则体现了柔弱思想的精髓。作为无限的消极性和否定性,“反讽是主体性最飘忽不定、最虚弱无力的显示”(48)。反讽是思想主体的悲伤意识和自我批判,它似乎携带着文化终结和社会衰落的气息和氛围。罗蒂认为,反讽之所以受谴责,是因为“她无法增强力量”,“无法提供形而上学家所提供的那种社会希望”。(49)在反讽思维下,人的本质、普遍真理与知识基础或不断弱化,或动摇“化作云烟”;反讽“挫败”主体,使主体疏离于自我中心;反讽使实存成为无法被同化的他者,并使超越主体的语言整体归于绝对他者,因为我们虽“从属于历史和语言;但历史和语言并不从属于我们”。(50)反讽消解和破坏了现象和本质、所指与能指、词语与意义之间的透明性、中介性和同一性。
    针对强势的系统哲学,罗蒂构想的反讽主义是宽容和启发性(edifying)的交谈哲学。(51)热衷交谈的柔弱哲人,跟追求系统的强势哲人之间的“竞赛”,好像“复现”了苏格拉底和智者的互动关系:
    智者们能回答一切问题,他(苏格拉底)能提问;智者们无所不知,他一无所知;智者们能滔滔不绝地讲话,他能沉默,即他能对话;智者们招摇过市、苛求于人,苏格拉底温文尔雅、与世无争;智者们生活奢靡、追求享受,苏格拉底生活简朴、清心寡欲;智者们的目标是左右国事,苏格拉底无意介入国家事务;智者们的课程是无价的,苏格拉底的课程在相反的意义上也是如此;智者们爱坐上席,苏格拉底很高兴坐在下席;智者们希求举足轻重,苏格拉底恨不得化为无物。(52)
    此即对消极自由和无限否定之“苏式”反讽的集中描绘。与自负的形而上学强势思想(strong thought)相对,反讽的哲学主张宽容和谦卑的柔弱思想。作为柔弱思想,反讽是对强势和自负的形而上学的疗治与矫正。相对于追求本质、再现真实和奠定基础的强势思维,“柔弱主要意味着放弃形而上学传统之绝对性特征的自命不凡(pretension)”(53)。柔弱思想之弱不是与强势思想之强的抗争,而是一种对“理论家最不想要或不需要的,就是一套反讽主义理论”(54)的觉悟;柔弱思想之弱“并非是辩证法里那个与‘强’对立的‘弱’,它的关键是要解构将‘强’置于优势地位的形而上学二元对立等级体系,以及形而上学带来的暴力”;柔弱思想不是一种强制和命令,而是一种倾听和等待,一种由“耐心(patience)和激情(passion)所体现的消极(passivity)”。(55)柔弱思想之弱永远不会因为弱化形而上学体系而自身变强,它意味着完全将自己置于弱势,完全“虚己”、自我奉献与“牺牲”。
    瓦蒂莫认为“扭转”(56)(Verwindung)是柔弱思想的关键概念之一。他强调“扭转”这一术语内涵“须在柔弱概念的视域中方可被理解”(57),“我们应该将其理解为转向新目标、超越、编织、放弃、甚至反讽地接纳”(58)。其涵义大致是:治愈、恢复、扭转、更替、经受等。反讽或柔弱之思不是反抗、对抗或克服(Uberwindung),因为克服仍然是一个形而上学概念。我们“不可能像抛弃普通意见那样,也不像扔掉一个我们不再接受的教条那样,形而上学是类似于被铭刻并残留在我们身上的疾病或疼痛的痕迹”(59)。与其说是克服,不如说是顺从和渐愈,或修复痛苦与悲伤,或更像是将形而上学作为遗产而保持距离或泰然处之,学会承担,顺其自然,使其成为过往。反讽者无法避免与形而上学的并存,它采取的是接纳、包容和重塑,甚至将自己托付给它,最终转化为记忆和叙事,“在记忆、忠诚、保存所继承的遗产之时——同时异质性、全新的事物、与过去决裂也在起作用”(60)。反讽甚至“要求具有充分的自由”,因此,反讽玩魔术一般地将历史或过去“都变成了神话-传说-童话”,(61)变成遗产或剩余,保持游戏和超脱姿态。罗蒂一贯坚持“思想史即隐喻史”,“旧的隐喻不断死去,而变成本义(literalness),成为新隐喻得以形成的基座和衬托”。(62)语言和思想史变成隐喻的流动部队,借助反讽,哲学也渐成一个文学类型或一场开放的交谈。
    作为当代哲学与诗学关键词之一,反讽是“支配着现代理解力的主要方式。反讽式的陈述或者描绘,总是包含着与直接的感知正好相反的含义”(63)。反讽使“一种意义整体进入游戏中,但这种意义整体同时又不可能完全地说出来”(64),反讽涉及整体与局部的往返、言说与未言的悖谬、直接性与间接性的对照,意义之确定与不确定的并存。当代语境中的“理解力”主要表现为一种柔弱、宽容和虔敬的诠释态度与实践。相对于形而上学的占据真理之自负、维护权威的言之凿凿、自我中心主义的暴力倾向甚至对他者与差异的不宽容,反讽始终践行一种柔弱,“愿意谈话、倾听别人意见和衡量我们的行为对别人的后果”(65),并将维持交谈视为己任。渴望友谊与交谈本身胜过达成意见一致或发现真理,无私地隐退自我,无畏地放弃确定性的追求,因为言说与倾听是同时的,甚至“说首先就是一种听”(66)。在人类无尽的交谈中,言说的局部性(location)与意义整体的无限性(infinity)交互,其间蕴含着一个无尽的诠释学循环。苏格拉底从来没有教人如何置身于循环之外或冷眼旁观,而是鼓励人侧身于循环、虚己投入或学会以正确方式参与其间。所以,反讽既是诠释与理解的边界,又是意义多元性的条件。反讽旨在揭示思想的悬而不决、问题性、动态性和悖论性。反讽的力量不在于在二元对立之间做舍取,而在于动摇二元对立,安于悖论与矛盾、接受悖论和反转,不仅不回避思想和言说的困境,反致力于直面含混与深入困境。此即罗蒂的呼吁:“我们不应该非此即彼,必须对他们兼容并蓄,等量齐观。”(67)
    反讽作为“助产师”和“智慧之友”,并不指明或落实最终真理,而是在“暗中”促成一种新的开启的可能性。寻找智慧,但尚未拥有智慧,反讽处于这“虽不是新原则,但又是新原则(作为可能性,不是现实性)的中间阶段”(68)。作为柔弱思想,反讽未将存在、语言和意义锚定在某个稳定的结构和秩序中,它反而将“柔弱本体论(weak ontology)”带入语言、历史和实在,“所谓实存不是与边缘相对的中心,不是与表象相对的本质,也不是与偶发相对的持久,亦不是与世界视域的模糊及不明确性相对立的主客之确定”。(69)反讽是一种强调万言皆空的谦虚与虔诚。虔敬首先使人想到德行、有限、伤逝,(70)并意味着形而上学终结之后的忍耐、交付、迎接风险。所以,反讽表达了一种谦虚的希望:迎接发生于不同时空和境域的交谈,放弃执着,投入作为真正主体的交谈当中,接纳新的开放和转变。
    另一方面,虽看似解构,反讽亦意在重建,正所谓“灭绝人的智慧,废弃聪明人的聪明”,使愚拙胜过智慧,软弱胜于强壮。反讽既消解意义,又生产意义,一方面不断摧毁充斥于思想领域的虚假“偶像崇拜”,同时又把言语从自负、嬉戏、不负责任的虚无化深渊边缘解救出来。在此,作为柔弱思想的反讽可视为一种总体性反讽(general irony),即揭示了人的思想状况和生存处境总是介于知与无知、善与恶、朽与不朽、丰富与贫乏之间;人的生存处境始终是悖论,没有不带误解的理解、没有不带无知的认知、没有缺少后觉的先见、没有不带死亡的诞生。在此意义上,在沉默中言说,在掩饰时彰显,舍弃反得拥有,虚空反最充实。
    需要警惕的是,在考察日常言语环境、当代文学与文论研究等各领域时我们会发现,反讽明显有被过度使用或滥用之嫌,以至成了戏谑、轻浮、犬儒甚至价值虚无的消极文化符号。这种媚俗式滥用实际上加剧了一种意义的破碎化和实存的平庸化。海德格尔曾言:“日常语言是遭受遗忘并因此也是被‘用罄’(used-up)的诗。从这用罄和遗忘当中,几乎再无召唤之回响。”(71)作为一个最初意义的掩饰者,反讽常湮没或掩盖于各种喧嚣空洞、重复和无意义的闲言之中。所以,我们回到事情或概念本身,回到哲思真正的“诗意”时刻,通过聚焦反讽从古典到当代的释义“回响”,尤其是考察当代哲人罗蒂关于反讽的释义,意在关注哲学与文论史上那些位置不明、涵义模糊和被日常语言“用罄”的概念,进而能与先哲一起重新思考言语的多义性、意义的不稳定性、自我与共通体的偶然性,洞察认识、语言与交流之限度,并重构哲学和生存、言说与意义之间的关联。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