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①参见郑振铎:《想起和济之同在一处的日子》,《文汇报》1947年4月5日;郑振铎:《记瞿秋白同志早年的二三事》,《新观察》1955年第12期。 ②郑振铎:《从〈艺术论〉说起》,《文汇报》1947年4月21日。 ③钟敬文:《敬悼俞平伯先生》,《钟敬文文集·散文随笔卷》,第424页,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④阿英:《我涉猎的范围很广》,臧克家等著《往事如烟》,第25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⑤参见朱自清:《中学生与文艺》,朱乔森编:《朱自清全集》第4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朱自清:《致南克敬》,朱乔森编:《朱自清全集》第11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⑥参见丰子恺:《谈抗战艺术》,丰陈宝等编:《丰子恺文集·艺术卷四》,浙江文艺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⑦(18)(19)(24)(30)(31)(44)(45)(46)(47)(48)(56)(65)(72)托尔斯泰:《艺术论》,耿济之译,第258页,第55页,第59页,第64、67页,第67页,第207、209页,第87页,第157页,第153页,第153页,第154页,第209-210页,第72页,第66页,商务印书馆1921年版。 ⑧陈燊选编:《欧美作家论列夫·托尔斯泰》,第45、68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 ⑨《艺术论》主要有俄文本和英文本两种版本。英文本(What is Art?)最早于1898年由英国作家、托尔斯泰好友莫德(Aylmer Maude)翻译而成。托尔斯泰在英文本前言中称,当时已出版的俄文本《艺术论》经过审查机关的删改,去除了原书的某些核心观点,而增入了某些与其看法相悖的论说,英文本《艺术论》首次使该书以真实面目出现,因此他建议对其文艺思想感兴趣的读者阅读英文本。见Leo Tolstoy,What is Art?,trans by Aylmer Maude(New York:Funk & Wagnalls Company,1904).但在华流传的《艺术论》多为俄文译本,仅张闻天、梁实秋等个别人采用英文本,且从他们对托氏文艺思想的理解来看,版本的差异并未导致明显的分歧,张闻天《托尔斯泰的艺术观》对托氏文艺思想的归纳几乎与耿译本一致。 ⑩王国维:《脱尔斯泰传》,《教育世界》第144号,1907年3月。 (11)凌霜:《托尔斯泰之平生及其著作》,《新青年》第3卷第4号,1917年6月1日。 (12)沈雁冰:《托尔斯泰与今日之俄罗斯》,陈建华编:《文学的影响力:托尔斯泰在中国》,第36页,江西高校出版社2009年版。 (13)刘半农:《我之文学改良观》,《新青年》第3卷第3号,1917年5月1日。 (14)罗家伦:《什么是文学?》,《新潮》第1卷第2号,1919年2月1日。 (15)耿济之:《译者序言》,托尔斯泰《艺术论》,商务印书馆1921年版。 (16)20年代文学理论总论专著出版数(含译著及同一书的不同译本),见下表: (17)西谛:《关于文学原理的重要书籍介绍》,《小说月报》第14卷第1号,1923年1月10日。 (20)俞平伯:《白话诗的三大条件》,《新青年》第6卷第3号,1919年3月15日。 (21)(41)俞平伯:《诗底进化的还原论》,《诗》第1卷第1号,1922年1月15日。 (22)(51)梁实秋:《读〈诗底进化的还原论〉》,《晨报副镌》1922年5月27日。 (23)参见俞平伯、杨振声的通信,《诗》第1卷第3号,1922年3月15日。 (25)托尔斯泰:《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办?》,《列夫·托尔斯泰文集》第14卷,陈燊、丰陈宝等译,第38-57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版。 (26)郑振铎:《序言》,托尔斯泰《艺术论》,耿济之译,商务印书馆1921年版。 (27)郭绍虞:《俄国美论与其文艺》,《小说月报》第12卷号外俄罗斯文学研究,1921年9月。 (28)济之:《托尔斯泰的哲学》,《改造》第4卷第2号,1921年10月15日。 (29)当代译本《列夫·托尔斯泰文集》多将“传染性”译作“感染力”。 (32)(35)仲密:《平民文学》,《每周评论》第5号,1919年1月19日。 (33)周作人:《新文学的要求》,《晨报》1920年1月8日。 (34)周作人:《〈点滴〉序》,钟叔河编:《周作人散文全集》第2卷,第236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36)参见李大钊:《由平民政治到工人政治》,《李大钊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李大钊:《平民政治与工人政治》,《李大钊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37)胡适:《国语文学史》,欧阳哲生编:《胡适文集》第8卷,第23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38)说难:《我对于创作家的希望》,《小说月报》第12卷第7号,1921年。 (39)诵虞:《杂感》,《文学》第126期,1924年6月16日。 (40)康白情:《新诗底我见》,《少年中国》第1卷第9期,1920年3月15日。 (42)参见朱自清《民众文学谈》、俞平伯《与佩弦讨论民众文学》,及《文学旬刊》第26、27期,1922年1月21日、2月1日。 (43)俞平伯《诗底进化的还原论》承接周作人《平民文学》、康白情《新诗底我见》而来,却将话题引向文学民众化,在读了《诗底进化的还原论》后朱自清作《民众文学谈》,正式挑起民众文学的讨论。由此脉络可知,民众文学与平民文学有密切的关联,后者乃至成为前者的一个话语源流。 (49)见俞平伯致周作人的信,《诗》第1卷第4号,1922年4月15日。 (50)见周作人致俞平伯的信,《诗》第1卷第4号,1922年4月15日。 (52)郭沫若:《艺术的评价》,《创造周报》第29号,1923年11月25日。 (53)如玄:《最新的出产》,《文学旬刊》第42期,1922年7月1日;郎损:《“文学批评”管见一》,《小说月报》第13卷第8号,1922年8月10日;雁冰:《文学界的反动运动》,《文学》第121期,1924年5月12日;等等。 (54)(55)(77)俞平伯:《文艺杂论》,《小说月报》第14卷第4号,1923年4月10日。 (57)俞平伯:《通信》,《新潮》第2卷第4号,1920年5月1日。 (58)傅斯年:《怎样做白话文?》,《新潮》第1卷第2号,1919年2月1日。 (59)甘蛰仙:《中国之托尔斯泰》,《晨报副镌》1922年8月11日。 (60)庐隐:《庐隐自传·其他》,《庐隐代表作》,第380页,华夏出版社1998年版。 (61)参见王任叔:《对于一个散文诗作者表一些敬意!》,《文学旬刊》第37期,1922年5月11日;圣陶:《玉诺的诗》,《文学旬刊》第39期,1922年6月1日;黄景柏:《评〈渡河〉》,《文学》第97期,1923年11月19日。 (62)郭沫若致宗白华的信,《少年中国》第1卷第9期,1920年3月15日。 (63)郑振铎:《新文学观的建设》,《文学旬刊》第37期,1922年5月11日。 (64)托尔斯泰“宗教意识”并非指对基督教信条或教会教义的无原则信仰,反而更接近于特定时代中能指示高尚的人生意义、使社会进步的人生见解。 (66)托尔斯泰:《论所谓的艺术》,《列夫·托尔斯泰文集》第14卷,陈燊、丰陈宝等译,第113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版。 (67)20年代的中国作者对贵族文学、平民文学的理解与此正好相反,他们通常认为现代艺术是平民的,而古典艺术是贵族的。 (68)参见周作人:《圣书与中国文学》,《小说月报》第12卷第1号,1921年1月10日;周作人:《宗教问题》,《少年中国》第2卷第11期,1921年5月15日。 (69)俞平伯:《诗底自由和普遍》,《新潮》第3卷第1号,1921年10月1日。 (70)周作人:《新村的理想与实际》,《晨报》1920年6月23-24日。 (71)胡适:《非个人主义的新生活》,《新潮》第2卷第3号,1920年4月1日。 (73)斯蒂芬·茨威格:《作为宗教家和社会思想家的托尔斯泰》,陈燊编选:《欧美作家论列夫·托尔斯泰》,第466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 (74)周作人:《日本的新村》,《新青年》第6卷第3号,1919年3月15日。 (75)仲密:《文学的讨论》,《晨报副镌》1922年2月8日。 (76)子严:《胜业》,《晨报》1921年7月30日。 (78)参见代迅:《中国文论两种传统与外来文论之间的复杂纠葛:列夫·托尔斯泰的艺术理论在中国》,《文艺理论研究》2008年第2期;陆扬、张祯:《托尔斯泰〈艺术论〉在中国》,《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第3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