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人性背后的高尚人品 如果说对“非黑非白”或“既黑且白”这种介于黑与白之间的复杂人性的关照是小说取得成功的关键,那么对高尚人品的推崇则是小说的深层意境。 人性是一个古老而永恒的话题,是人类自我检视的终极形式。在中国语境下,很多先贤对人性进行过论说。孔子认为人“性相近,习相远”,主张人在本性方面的差别不大。孟子和荀子则提出了截然相反的观点,前者主张“人性本善”,后者认为“人性本恶”。告子另辟蹊径,说“无所谓善恶,食色性也”。近现代西方学者从资产所有的角度对人性赋予物质欲望。实际上,人类处于生物链的顶端,具有复杂的思维,拥有其他动物无法比拟的语言和创造能力。从而,在一个由几十亿人组成的社会里,人的本性必然是相当复杂的。“善良”、“邪恶”、“食色”“欲望”都是人性,都是根据人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品性和品格来判断的。人的品性和品格往往也被称为人品,是对人性的具体化。人品有高有低,有好有坏,也有其复杂性。 《黑白边境》通过具体的故事情节和形象的人物刻画,成功地揭示出了人性的复杂。这是小说希望解决的问题。实际上,小说旨在达到的意境是对高尚人品的弘扬。小说主人公艾伦·葛林诺的很多行为是矛盾的,但他从头至尾都对兄长杰瑞怀有纯真的感情,即使在得知自己受到杰瑞的欺骗和折磨的真相以后,依然对兄长的去世感到悲伤;他虽然反对神父亚伯拉罕的做法,但却对后者的死表现出了痛苦的神情;对曾经的恋人雪莉·梅洛的邪恶不敢苟同,甚至憎恶,但却不忍心将其除掉。尤其具有揭示意义的是,艾伦在刺杀雪莉·梅洛失败以后,清醒过来,认识到了自己所归属之组织的本质,也意识到了自己无法改变很多现实,于是毅然决然地离开了自己的组织;艾伦在日本偶然救下了一个受嫖客欺凌的女孩子绫香,而绫香又几次救了艾伦的命;一个已经做了多年冷血杀手的艾伦,出于对绫香的感恩,不惜冒着生命危险拯救绫香,最终达成绫香的心愿,将其送回故乡;绫香为了使艾伦勇敢地活下去,留下一封书信消失了,而艾伦为了这个心爱的姑娘冻死在雪地里。考虑到艾伦的身体状况和社会处境,这种结局或许是最好的安排。但是,深思小说中赋予艾伦的这些行为和心理,我们在对艾伦的结局唏嘘不已之余,似乎应该认识到这个人物身上所体现出的一种高尚品性:对正义的坚守和对爱的追逐。 或许有读者会反问,绑架案是由艾伦一手实施的,系列事件都是因此而起,诸多人物也都因此付出了惨重代价,这样一个人物的身上怎么会有高尚的品性呢?小说当中有一句话很能说明问题:“踏出一步最坏的棋,你要明天,再也没有回头路可以走。影响的不只是自己,还有整个世界。”绑架案使艾伦走上了一条不归路,但他在这条路上又表现出了一些人类珍惜的高尚品格。其实,这并不矛盾,这正是源于人性的复杂。一个十恶不赦的人的身上依然会有某些闪光的高尚品格,一个先贤大儒身上也有不太光彩之处。这正是《黑白边境》的特殊之处。 总而言之,在作者用精炼而不乏幽默的语言虚构的世界里,有虚,也有实;有人性的复杂,也有人品的高尚;有艺术的传承,也有写作手法的创新。当然,从客观上讲,文学创作没有绝对的套路,恰如人的喜好千差万别:有人喜欢边远和荒凉,有人喜欢草原和沙漠,有人喜欢原始和粗犷,有人喜欢海难和劫匪,有人喜欢孤独和寂寞,还有人喜欢欢笑时分的泪水与绝望时刻的狂笑。 还有一点值得强调,不知是因为作者把作品建立在西方世界的背景中,还是因为作者有过海外留学的经历,或是因为作者长期在世界著名文学作品译著的海洋中徜徉,甚至是因为小说中人物名字的西式表述风格,《黑白边境》的用语总让我感到有点儿外文翻译的味道。这种味道到底好不好呢?我记得作家王蒙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以为,一种来自外文的语法与构词造句方式,一旦为国人所接受,就成为了语言的新的资源,新的补充,就有可能为我们的古老长寿的汉语带来某种新意。”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没有优秀作品,其他事情搞得再热闹、再花哨,那也只是表面文章,是不能真正深入人民精神世界的,是不能触及人的灵魂、引起人民思想共鸣的”。《黑白边境》以对人性之复杂的探讨来弘扬高尚人品,深入到了读者的精神世界,触及到了人的灵魂,从而引起了读者的共鸣!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 研究员)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