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指南 > 读书文摘 >

影响领导力的几种心理效应

http://www.newdu.com 2018-08-13 人民出版社 佚名 参加讨论

影响领导力的几种心理效应
    当今社会经济发展迅猛,信息爆炸,任何人都要不断学习才能跟得上时代前进的步伐,领导干部更不例外。
     
    无论身处哪个国家、何种文化,如何成为一名出色的领导者贯来被认为是一门深奥莫测的学问,这也是很多研究者和领导者十分关注的问题。
     
    今天我们为书友介绍的是与领导者的管理方式有关的一些效应。这些效应有的来自心理学家的经典实验,有的来自民间传说与神话故事,有的来自国内外名人名家轶事趣闻的联想,还有一些效应则与日常生活中的观察发现有关。它们能够对领导者的工作方式和决策带来启发,比如如何发现和招纳人才、进行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以及如何恰当地平衡和协调上下级以及同级间的关系等。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些充满奥妙的效应。
    



    1.布里丹毛驴效应
    法国哲学家、大学教授布里丹养了一头小毛驴,他每天要向附近的农民买一堆草料来喂驴。这天,送草的农民出于对哲学家的敬仰,额外多送了一堆草料放在旁边。这可给驴出了道难题:它站在两堆数量、质量和与它距离完全相等的草料之间,左右为难。它虽然享有充分的选择自由,但由于两堆草料价值相等,客观上无法分辨优劣,于是它左看看,右瞅瞅,始终无法分清究竟选择哪一堆好。于是这头可怜的毛驴就这样站在原地,一会儿考虑数量,一会儿考虑质量,一会儿考虑颜色,一会儿分析新鲜度,犹犹豫豫,来来回回,在无所适从中活活地饿死了。导致这个悲剧的原因,就在于它左右都不想放弃,不懂得如何选择和决策。
     
    人们把这种在决策过程中犹豫不定、迟疑不决的现象称为“布里丹毛驴效应”。
    
    俗话说:“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布里丹毛驴效应”产生的根源之一,恰恰是违背了这条定律,既想得到鱼,又想得到熊掌,其行为结果是鱼和熊掌皆失。这种思维和行为方式,表面上看是追求完美,实际上是贻误良机,是在可能与不可能、正确与谬误之间错误地选择了后者,是最大的不完美。
     
    “布里丹毛驴效应”带给我们的启示有:1.要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2.要严格执行决策纪律;3.要适时调整决策目标;4.要采取稳健的决策方式。
     
    启示一,要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不能独立思考,总是人云亦云,缺乏主见的人是不可能做出正确决策的。如果不能有效运用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随时随地因为别人的观点而否定自己的计划,那自己的决策很容易出现失误。
     
    启示二,要严格执行决策纪律。利与弊往往是事情的一体两面,很难分割,有的人明明事先已经做了能有效抵御风险的决策,但是一旦现实中的风险涉及自己的切身利益,往往就下不了决心执行了。因此,作为领导者要有决策定力,善于权衡利弊得失,始终坚定正确的决策信念不动摇。
     
    启示三,要适时调整决策目标。过高的目标不仅没有起到指导方向的作用,反而由于目标定得过高,带来一定心理压力,束缚决策水平的正常发挥。事实上,多数环境中如果没有良好的决策水平作支撑,一味地追求利益最大化,势必处处碰壁。而且,很多人不了解止损的重要性,当情况开始恶化时,依然紧抱着缥缈的构想,无法客观分析状况,以赌徒心态盲目坚守以致持续深陷,直至到达无法挽回的地步。这时平衡的心态往往更重要。
     
    启示四,要采取稳健的决策方式。在很多情况下,人的选择都面对一种趋避式冲突,有些人一个劲地陷入哪个好哪个坏的争论之中,但是只要没有明确的二者必选其一的要求,就无须犹豫不决,领导者完全可以整合资源优势,达到“鱼”与“熊掌”兼得。如成语中“一石二鸟”“一箭双雕”等,都是稳健决策的成果。
    通用电气公司前总裁杰克·韦尔奇把决策能力看成是“面对困难处境勇于做出果断决定的能力,始终如一执行的能力”。决策具有复合性,是一种合力,领导者必须从自己的洞察力、分析力、创造力、行动力和意志力等方面不断地加强训练,才能摆脱犹豫不决,进行相对理性的选择,才不会成为“布里丹的毛驴”。
     
    2.鸟笼效应
    1907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从哈佛大学退休了,同时退休的还有他的好友物理学家卡尔森。一天,两人打赌。詹姆斯说:“我一定会让你不久就养上一只鸟的。”卡尔森不以然地说:“我不信!因为我从来就没有想过要养一只鸟。”没过几天,恰逢卡尔森生日,詹姆斯送上了礼物——一只精致的鸟笼。卡尔森笑纳了:“我只当它是一件漂亮的工艺品。”从此以后,只要客人来访,看见书桌旁那只空荡荡的鸟笼,他们几乎无一例外地会问:“教授,你养的鸟什么时候死了?”卡尔森只好一次次地向客人解释:“我从来就没有养过鸟。”然而,这个回答每每换来的却是客人困惑而怀疑的目光。无奈之下,卡尔森教授只好买了一只鸟。
     
    所谓“鸟笼效应”,即人们会在偶然获得一件原本不需要的物品,因这件物品又会不自觉地添加更多自己不需要的东西,造成不必要的累赘和浪费。“鸟笼效应”也称“空花瓶效应”。
     
    
    “鸟笼效应”是一个典型的心理现象,心理学家说,买一只鸟比解释为什么有一只空鸟笼要简单得多,即使没有人来问,或者不需要加以解释,“鸟笼效应”也会造成人的一种心理上的压力,使其主动去买来一只鸟与笼子相配套。实际上,在我们身边,包括我们自己,很多时候不都是先在自己心里挂上一只空鸟笼或是摆上一只空花瓶,然后再不由自主地向其中填满一些东西吗?这是人们采取的惯性思维,即人们习惯性地因循以前的思路思考问题,仿佛物体运动的惯性。
     
    “鸟笼效应”启示领导者,惯性思维有时能够帮助我们快速认识周围世界,但也会使我们因循守旧、固步自封。为此,在合理利用惯性思维的同时,要突破惯性思维的禁锢,这样才能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而且我们应该少用“鸟笼逻辑”去推断别人,更不要使自己陷入“鸟笼逻辑”中,成为一个墨守成规、顽固不化的人。
    启示一,深刻理解人性。虽然鸟笼与养鸟之间有一定关系,但是两者并不具备必然的联系。而故事中,看到鸟笼,众多客人都会问卡尔森教授养鸟的事情,客人的这种惯性思维方式,反映的是人性的弱点。人性是客观存在的,作为领导者有必要了解人性,并且要在工作上因势利导。任何一个人,如果要想与别人很好地沟通,对人性的理解都是一门必修课。对于一个领导者来说,更是如此。进入21世纪以来,管理越来越扁平化,依靠组织职位和权力这种传统领导方式,已经逐渐不能适应现代发展的要求了。今天的领导者,要想做好对下属的工作,要拥有一定的软实力。除了一定的管理能力、专业能力和个人魅力之外,一个基本条件就是要对下属的个性和特点有充分的理解。企业销售领域有一句流行语:“销售的是人而不是产品”,这句话确实有一定的道理。与客户建立彼此信任的人际关系之后,客户购买产品的可能性会大大增加;否则,如果客户都没有认可我们,那他购买产品的可能性就会大打折扣。越是高层的领导者,对人性的领悟越深刻,他个人魅力也就越高。许多领导者之所以成功,一个相当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们是成熟的智者,对人性的领悟达到了一定的境界;反之,如果对人情世故的理解不够,那他很难去领导好一个企业。
     
    启示二,重审组织结构。上述故事中,本来卡尔森教授不必要去养鸟,然而,就是因为鸟笼的存在,最终他养了鸟。这让我们想起国内的一些企业,它们的个别部门是成本中心,而且对企业的销售额和利润贡献不大,成为闲置或多余的机构,甚至成为阻碍企业发展的累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对那些尚未改制的国有企业而言,必须重新审视计划经济时代遗留的组织结构,做到政企分开,并严格以客户和市场为导向,来配置组织结构;对民营企业而言,在不同发展时期,企业的战略、方针、政策都会发生变化,可能有些部门已经不再适合公司发展的需要,有些事关重大的职能,也并没有在现有组织结构上体现出来,于是,组织结构要做相应的变革,许多部门和岗位也要随之调整。否则,机构重叠、人浮于事,必然造成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下降。
     
    启示三,以岗定人为主,以人定岗为辅。在明确了企业的组织结构后,还有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定岗定编。在这个问题上,有些企业比较盲目、仓促、随意,并未经过深思熟虑,结果往往是“决策拍脑袋、表态拍胸脯、事后拍屁股”。《孙子兵法》有云:“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对于岗位设置这一重大问题,应该从战略全局的高度科学、系统、统筹进行规划。以事定人、以岗定人,是企业定岗定编的基本原则。企业应在岗位配置和人数设置方面做好年度计划,并未雨绸缪,做好企业未来用人的中长期规划。既要保证有充足的人力资源去完成相关职能工作,又要避免人浮于事,无端增加企业的成本。以人定岗,是特殊情况下的权变之策。比如某些国有企业或政府事业单位,要为多余人才或部分弱势群体安排工作,于是就会单独设置一些部门或职位。
    总之,“鸟笼效应”可以说明很多问题,对一个企业而言,它说明战略发展规划应该和能力、资源相匹配,很多时候应该“顺势而为”,有什么样的能力、什么样的资源,就决定什么样的发展规模,防止贪大求洋,造成无谓的浪费。
     
    3.海潮效应
    公元前314年,燕国发生内乱,邻近的齐国乘机出兵,侵占了燕国的部分领土。燕昭王当了国君以后,他消除了内乱,决心招纳天下有才能的人振兴燕国,夺回失去的领土。虽然燕昭王有这样的号召,但并没有多少人投奔他。于是,燕昭王就去向一个叫郭隗的人请教,怎样才能得到贤良的人。郭隗给燕昭王讲了一个故事说:
    从前有一位国君,愿意用千金买一匹千里马,可是三年过去了,千里马也没有买到。这位国君手下有一位不出名的人自告奋勇请求去买千里马,国君同意了。这个人用了三个月时间打听到某处人家有一匹千里马。可是等他赶到这家时,马已经死了。于是,他就用五百金买了马的骨头,回去献给国君。国君看到用很贵的价钱买了马骨头,很不高兴。买马骨的人却说,我这样做是为了让天下人都知道大王您是真心实意想出千金买马,并不是欺骗别人。果然,不到一年时间,就有人送来了三匹千里马。
    郭隗讲完上面的故事,又对燕昭王说:“大王要是真心想得人才,也要像买马骨的国君那样,让天下人知道您是真心求贤。您可以先从我开始,人们看到像我这样的人都能得到重用,比我更有才能的人就会来投奔您。”燕昭王认为有理,就拜郭隗为师,还给他优厚的俸禄,并修筑了“黄金台”作为招纳天下贤士的地方。消息传出不久,乐毅、邹衍和剧辛等一大批贤士纷纷从各自国家来到燕国。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燕国终于强盛起来,最终打败了齐国,夺回了被占领的土地。
     
    用买马骨的方法来买千里马,用修筑黄金台的方法来吸引天下人才,所运用的都是一种“海潮效应”,即海水因天体的引力而涌起海潮,引力大则出现大潮,引力小则出现小潮,引力过弱则无潮的现象。
    
    人才与社会、时代的关系也是这样,社会需要人才,时代呼唤人才,人才便应运而生。人才乃强国之本,求贤纳士,选人用才,贵在诚心实意。“海潮效应”带给领导者的启示有:完善人才激励机制,不断强化物质激励,重视非物质激励作用,努力营造人才“共生效应”。
     
    启示一,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如何设计激励模式是一项重大的课题。随着信息流量加大和社会化的人才市场的逐步建立,人才流动靠行政手段是行不通的,而且往往还会陷入法律纠纷。因此,必须建立适应自身工作特点和生产经营需要的,富于魅力的人才发现、吸引、培训、管理、使用机制和激励机制。
     
    启示二,不断强化物质激励。由于物质需要是人类的第一需要,也是基本的需要,所以物质激励是激励的主要模式。物质激励是我国企业内部使用的非常普遍的一种激励模式。物质刺激主要是改善福利分配制度,使其具有激励功能。一是用拉开档次的方法,这一点在集团公司的工资改革中已经体现出来。二是对人才的合理建议和技术革新者提供奖励,使这一部分人的收入得以提高。三是完善多种分配机制。对于不同类型的人才、不同工作性质的单位或部门应当建立不同的奖励方案,可以结合绩效考核情况,完善奖励分配方案,使之适应不同类型人员的需求,从而发挥激励作用。四是领导者或管理层,应把握住企业创新的原动力,采取国际上通用的技术入股、利润提成等措施,通过公平的分配体制,实现个人利益与企业利益的高度一致,使大家感到:有创造力就有回报。
     
    启示三,重视非物质激励作用。非物质激励包括职位升迁、权力扩大、地位提升、授予各种荣誉等,这些使他们精神上产生满足感,同时也包括进修、学习等提高自身素质和生存能力的培训。每个人都有对职位、权力、地位、荣誉等的追求,这是人的社会属性决定的,所以当一个人的工作业绩很好,即便得到了物质奖励,仍然有对职位升迁、权力扩大、地位提升、荣誉获得的要求,如果这种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必然会严重挫伤其工作的积极性,所以必须对人才这种需要有所考虑,并通过适时激励,引发“海潮效应”。
     
    启示四,努力营造人才“共生效应”。自然界有这样一种现象,当一株植物单独生长时,往往植株矮小,甚至畸形,而与众多同类植物一起生长时,则根深叶茂、主干挺拔、生机盎然。人们把植物界这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现象,称为“共生效应”。人才也同样存在“共生效应”,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引进和优待一个杰出人才,可以使四方人才纷至沓来,进而形成一个人才群体;二是指在一个人才荟萃的群体中,人才间的信息传递、优势互补,能够极大地促进人才群体的共同提高。为此,领导者应充分运用并不断强化人才“共生效应”,形成一个吸引人才、利于人才成长的群体,推动单位的建设和发展。
    4.破窗效应
    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菲利普·辛巴杜于1969年进行了一项实验。他找来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把其中的一辆停在加州帕洛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另一辆停在相对杂乱的纽约布朗科斯区。停在布朗科斯区的那辆,他把车牌摘掉,把顶棚打开,结果当天就被偷走了。而停在帕洛阿尔托的那一辆,一星期也无人理睬。后来,辛巴杜用锤子把那辆车的玻璃敲了一个大洞。结果,仅仅过了几个小时,车就不见了。
     
    生活中,也经常有这样的例子:桌上的财物、敞开的大门,可能使本无贪念的人心生贪婪;对于违反公司程序或廉政规定的行为,有关组织没有进行严肃处理,没有引起员工的重视,导致类似行为再次甚至多次发生;对于在工作中不讲求成本效益的行为,有关领导不以为然,使下属员工的浪费行为得不到纠正,反而日趋严重;一面墙上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及时清理掉,很快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的东西。而在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们会很不好意思乱扔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人们就会毫不犹豫地随地乱扔垃圾,丝毫不觉得羞愧。
     
    所谓“破窗效应”,是关于环境对人们心理造成暗示或诱导性影响的一种认识,指的是如果有人打破了一幢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甚至变本加厉,去打烂更多的窗户。
    
    据此,政治学家詹姆士·威尔逊和犯罪学家乔治·凯琳认为环境中的不良现象如果被放任存在,会诱使人们仿效,甚至变本加厉。事实上,现实社会中的人群良莠不齐,往往存在一定的从众心理,有着若干人云亦云、不分善恶、盲目效仿的习气。“破窗效应”启示领导者,要见微知著、防微杜渐,及时做好“亡羊补牢”的工作。
    启示一,要警惕“破窗心理”影响。从“破窗效应”中,可以得出这样一个道理:任何一种不良现象的存在,都在传递着一种信息,这种信息会导致不良现象的无限扩散,同时必须高度警觉那些看起来是偶然的、个别的、轻微的过错,如果对这种行为不闻不问,熟视无睹,反应迟钝或纠正不力,就会纵容更多的人,去打烂更多的“窗户”,以致达到不可收拾的地步。“破窗”的出现,会助长人们四种心理的形成。一是“颓丧”心理。因为坏了的东西没人修、公家的东西没人管、环境遭破坏、制度无人遵守、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腐败分子逍遥法外,所以对社会的信任度就会随之降低,对己、对人、对社会、对未来缺乏信心,怀有这种“颓丧”心理的人,即使有做人的法律底线、道德底线、良心底线,即使主观上绝不去做坏人,但是消极的言行会不自觉地道出一个人的情绪和境界来,对人和社会环境产生不利的影响。二是“弃旧心理”。怀有这种心理的人,往往是这样一种思维模式:“既然已破废,既然没人管,那就随它去吧。”如果窗户仅仅是因为破损并且具有一定的修复价值就轻易弃掉,则是一种浪费;如果一项规定、制度、法律仅仅是因为执行的不力或遭到破坏就轻言放弃,就会给管理造成无序,给社会造成混乱。三是“从众心理”。良莠不分、盲目随从、消极规避风险与责任,甚至明知是错误的,却要“别人能够做,我就可以做;别人能拿,我也可以拿,不拿白不拿”,而不考虑行为的后果。四是“投机心理”。这是一种不想努力就要达到目的的歪曲心理,当看到有机可乘并且能够得到利益的时候,就会侥幸去试一试。“投机心理”有时是“从众心理”的阶段性、机会性的表现,看见别人这样做过了,静观其变,若无不良后果,认为时机成熟,便开始行动。这种非光明正大之人,往往是偷鸡不成蚀把米,甚至付出惨痛的代价。
     
    当然,“破窗效应”也不是没有破解的方法,威尔逊和凯琳在提出这个理论的时候,是有前提的,一是出现“破窗”,二是“没有及时修复”。也就是说,只有在“破窗”没有得到及时修复的时候,“破窗效应”才会应验。
     
    启示二,要打造“好窗”。“好窗”,就是质量高的、结实耐用的窗户。对于个人来说,就是要求领导者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日常小事做起,修身立德,严于律己,“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不断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练就“金刚不坏之身”;对组织和团体来说,就是要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文化氛围和工作秩序,完善制度体系和奖惩机制,弘扬新风正气;对于社会来说,就是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覆盖各行各业的法律法规,营造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律环境,使“破窗”的违法行为不想为、不敢为、不能为,形成和谐稳定有序的政治局面。因此,“好窗”要精心打造,“好窗”贵在坚固。安全稳定工作是永恒的课题,既不能一劳永逸,又不能忙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必须注重打基础、固根本、管长远的制度建设,不断完善安全稳定的长效机制。
     
    启示三,要精心“护窗”。总结近年来“破窗效应”发生的原因,多与规章制度不落实有关。当前,各个方面都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但很多制度只是讲在口上、写在纸上、贴在墙上,并未真正落到实处,没有在实践中得到很好的遵守和执行。因此,当前重点是抓好政策法规和各项规章制度的贯彻落实,解决好“有章不循”的问题。制度规章一旦出台,就要严格执行。领导者要敢于坚持原则,在政策法规面前要一视同仁,不打折扣、不开先例,对于无视党纪国法,破坏制度规矩的人和事,不管涉及哪一级、什么人,都要视其情节轻重给予处理,绝不姑息迁就,以实际行动维护法规制度的严肃性,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和经济社会的安全稳定。
     
    启示四,要及时“补窗”。一项建设、一个制度如果出现纰漏,又不及时修补,将会带来更多的“破窗”者,从而导致整个建设垮塌和制度形同虚设,社会如此,一个单位也是如此,作为领导者,查漏补缺是应具备的能力之一,一个微小事件经过不断演变放大,在未来也许会造成巨大影响,甚至成为动乱的决定因素。
    (以上内容摘编自《领导者应关注的60种效应》,图片均来自网络)
     
    推荐阅读
    
    《领导者应关注的60种效应》
    陈金明  编著
    人民出版社
    2018年5月
    来源:人民出版社读书会微信公众号
    责编:崔培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