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赵炳鑫:断羽飘鸿何所依——评陈继明中篇小说《圣地》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人民文学》 赵炳鑫 参加讨论


    读着陈继明的小说《圣地》,竟至于让我几次落泪。我很佩服陈继明精致简洁的语言所传达的人物的心理活动,以及他对当代人精神世界的幽暗存在进行的不懈探察。我以为陈继明是写人性的高手,他具有斯蒂芬·茨威格一样洞析人性的眼光,能准确地描摹人性化的内心冲动,擅长人物的性格塑造和心理刻画,能够写出人的潜意识活动和人在情感欲望驱使下的命运遭际。小说《圣地》写了一个大学女生周羽走向自杀的过程,让读者看到了在这样一个“粗鄙”的时代,一个人的青春是多么的兵荒马乱,一个人的成长是多么的不堪和无奈。周羽面临的痛苦和无奈,应该是当代中国独生子女共同面临的问题。
    周羽是一个青春叛逆的女孩子,在她的性格里有着强烈的自闭和分裂倾向,在成长过程中又先后遇到了一些很受伤的事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孩子的问题也就是家长的问题。周羽的妈妈是一个妇产科医生,她经历了太多的青春女孩子的流产手术,她看怕了,她把这样一种经历潜意识地变成了对女儿周羽的担心和害怕。因此,在日常中,她一遍遍地强调女孩子洁身自好的重要性,这就在女儿周羽的潜意识和行动上造成了与男孩子交往的心理障碍。周羽把自己包裹得很严实,就是在洗澡的时候,也是穿着衣服进去穿着衣服出来。当周羽进入青春期后,在大学里她遭遇了后现代文化的侵蚀,这让她的精神世界发生了强烈的冲突。后现代文化是一种具有强烈批判和解构意味的文化,它让现代文明秩序的权力话语归于失效。这样一种文化对于青春期的年轻人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同构性。不知不觉间,周羽就被这样的文化所收编。她的班主任老师丁帆,是她比较崇拜的一个人,但这位老师身上却表现出了强烈的后现代的影子,她学老师也爱上了抽“害喜”(一种轻微的致幻剂香烟)。最可怕的也是最后一根压倒周羽的稻草是什么呢?这就是周羽的初恋。她爱上了外号叫哥白尼的学长。但是这个学长却并不爱她。周羽向同宿舍的学妹们告诉她爱上哥白尼时,她也没有想到这个谎言会很快被室友戳穿,并且最要命的是这个叫哥白尼的学长立马就在周羽的宿舍楼下向另外一个女生用九百九十九支红蜡烛搞了一次盛大的求爱仪式,让自尊心和虚荣心很强的周羽在同学面前无地自容,颜面尽失。第一次恋爱失败,给了一向封闭保守的周羽一次致命的打击,她的精神世界整个塌陷了,于是,她出走了,不知去向。
    按道理,这样的打击并不会完全摧毁一个人的理智,但周羽不一样,她缺乏承受能力。这还得从她的家庭和家庭教育说起。最典型的有这样三件事情。第一件是她在妈妈的单位差点被妈妈的同事强奸,这个细节小说中没有展开,但可以想象到一个未成年女孩子遇到这种遭遇时给她的心灵造成的影响。第二件事是她爸爸的出轨,本来这是发生在大人之间的感情问题,然而愚蠢的母亲却把惩罚强加到孩子身上。第三件事是她要去参加湖南电视台举办的“快乐女声”歌手选秀节目,她爸妈不同意,特别是当她爸爸说出“去死可以,去湖南不行”时,可以想象小周羽的内心是多么的绝望。发生在自己身上的这几件事,让周羽觉得这个世界没有了爱,一切所谓的爱都是假的;所谓父母爱儿女,也都是假的,他们只爱他们自己。亲情的不堪,爱情的不堪,都是造成小周羽内心世界冰凉冷漠的原因。从此,她把自己封闭起来,从来不跟父母交流,也不愿意跟同学和朋友交流。从她写的日记和多次的自杀行动可以看出,她的内心早已荒芜。她在这个自以为无爱的世界行走,你可以想见她的内心是多么的悲凉。
    在周羽身上,还有一个特别突出的坏毛病,这就是撒谎。这种违背社会道德常识的行为,在心理学家看来,主要是因为人类的行为往往受到成长经验所累积的各种意识、无意识、潜意识等的影响,在此过程中所形成的自我掩饰行为。而周羽的撒谎行为,我以为是她对世界的确定性产生怀疑,对自己不自信、否定自我的结果。一个不自信的人,往往有着强烈的虚荣心,她往往不愿意承认自己的失败。周羽自杀的直接起因与一场看似荒诞的行为艺术有关,而这个行为艺术的导演者却不是一个好导演,确切地说这人就是一个流氓,他把行为艺术导演成了一场拙劣的悲剧,于是,周羽的生命如流星一样,划过武汉长江大桥那冰冷的桥面,一去不返。
    周羽的死,不单与她的性格有关,更重要的是与她的家庭和社会有关,与我们的教育有关。当今,人人都受到物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严重侵蚀;孩子和家长都被绑在了同一辆战车上,人人害怕失败,人人害怕被边缘化,害怕被社会抛到主体结构之外,人人都焦虑得要命。因此,成功学大行其道,教育成了只追求分数和技术成功的路径之一,不再关注人的精神需要,不再关注人的灵魂;无爱的教育,从家庭到学校,都变成了对孩子的“异化”力量,而受害最深的就是我们的孩子。
    死亡,作为人的终极体验,一直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一个人选择自杀,一定有他或她之大不幸的根由。但愿我们能走出尘世的牢笼,但愿周羽式的自杀不再有。
    (本文获 近作短评 金奖,责任编辑:杨海蒂)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