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指南 > 读书文摘 >

关于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新思想新贡献

http://www.newdu.com 2018-08-10 人民出版社 佚名 参加讨论

关于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新思想新贡献
     
    【编者按】全面深化改革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作出了总体部署。习近平改革开放思想是对这一重大战略决策和部署的思考、引领、阐述及体现,具有深刻的历史背景。
     
    即日起,“读书会”社交平台将陆续发布《习近平改革开放思想研究》系列文章,本期主要内容为“习近平改革开放思想的理论贡献”,分为八个部分:关于改革开放目标、方位和布局的新思想新贡献(点击查看)、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新思想新贡献(点击查看)、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新思想新贡献(点击查看)、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新思想新贡献(点击查看)、关于社会体制改革的新思想新贡献(点击查看)、关于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新思想新贡献、关于全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的新思想新贡献、关于党的建设改革的新思想新贡献。
    本期文章内容为:关于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新思想新贡献。
    



    习近平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进入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内容予以高度重视,并在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目标、生态与经济的关系、生态与民生的关系、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表明了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全新的理论高度。
     
    (一)建设美丽中国
     
    习近平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新战略,是生态文明思想的一个重要原创性观点,对我们党的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作出了重要贡献。他明确指出:“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建设美丽中国”,描绘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美好蓝图,是我国实现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一个战略目标,顺应了人民群众对追求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建设美丽中国”提高为新时代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基本方略和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一个重要目标。“我们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建设美丽中国”包含的主要思想就是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习近平强调,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整体,对自然界不能只讲索取不讲投入、只讲利用不讲建设,“良好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他要求“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按照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生产生活环境”。习近平围绕“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目标所阐述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
     
    (二)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
     
    习近平明确提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这是对保护生态环境与发展生产力辩证关系的创新性论述,进一步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论。习近平提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他强调,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更是长期持续发展的前提,“生态环境是资源,是资产,是潜在的发展优势和效益”,如果能够把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带优势,就能使绿水青山产生巨大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经济发展方式问题,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切实把绿色发展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推进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富强、中国美丽。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推进绿色发展”提出了如何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和推动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的思路措施。习近平对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阐述,超越了传统的经济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二元对立思想,是对唯物辩证法思想的科学运用,是对绿色发展理念的深刻表达,为中国在发展中不重蹈欧美“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通过改革探索走出一条绿色发展新路指明了方向。
    (三)良好生态环境就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习近平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这一新思想对于整体提升民生福祉具有根本性意义,并且丰富拓展了关于改善民生的理论。以往“民生”是“温饱”的近义词。随着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干净的水、清新的空气、安全的食品、优美的环境等的要求越来越高,生态环境在群众生活幸福指数中的地位不断凸显,环境问题日益成为重要的民生问题。老百姓过去“盼温饱”,现在“盼环保”;过去“求生存”,现在“求生态”。生态环境之所以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公共产品,是因为生态环境由全体人类共享共用,一旦失去,每个人都无法独善其身,而且其重要程度远远超越其他公共产品,直接关系到每个人的生存和健康。所以,“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党的十九大报告专门就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等进行了阐述。习近平还把保护生态环境上升到党的执政理念的高度,强调指出:“我们说以人为本,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不能在发展过程中摧残人自身生存的环境。如果人口资源环境出现了严重的偏差,还有谁能够安居乐业,和谐社会又从何谈起?人都难以生存了,其他方面的成绩还有什么意义?”为此,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习近平关于生态环境与民生福祉关系的论述,体现了我们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目的不是为生态而生态,而是为了让人民群众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这是生态领域改革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在生态领域的重要体现。
     
    (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制度化、法治化
     
    习近平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制度化、法治化轨道的思想,对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作出了重要贡献。建设生态文明,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革命性变革。实现这样的变革,必须依靠制度和法治。习近平指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一定程度上与体制不健全有关”“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他强调:“要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尽快把生态文明制度的‘四梁八柱’建立起来,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制度化、法治化轨道。”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在健全国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和完善自然资源监管体制、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实行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初步搭建起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体系。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就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作了一系列的制度安排。习近平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制度化、法治化的思想,体现了我们党积极探索生态文明建设规律的理论创新成果。
    推荐阅读
    
    《习近平改革开放思想研究》
    慎海雄主编
    人民出版社
    2018年7月
    注:转载请注明来源!
    责编:崔培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