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访谈 >

中国文学的时代担当——访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刘斯奋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人文岭南 newdu 参加讨论


    
    作为岭南文艺界的领军人物,刘斯奋一直关注着文艺界的各种动态。尽管有时候他称自己为“老宅男”,但实际上他对社会变迁、对文艺界充满着关怀。日前,记者来到刘斯奋寓所,就当前文学界的诸多问题进行了采访。
    “这是一个可以产生伟大作品的时代”
    《中国社会科学报》:在当今文学理论中,后现代叙事、碎片化写作,似乎都对“宏大叙事”的文学作品形成挑战。您如何看待这一问题?
    刘斯奋:文学史上曾多次出现宏大叙事与碎片化、私密化写作的交替与反复。这与时代的变迁和社会风尚的变化密切相关。近几十年来中国社会变化非常之快,使得许多作家的思想准备和艺术储备都难以跟上,既然对宏大叙事有点力不从心,那么转向后现代叙事、碎片化写作就成了很自然的选择。但时代既然已经发生了巨变,文学的变化迟早要来临。我们这个时代也许正如唐代初年,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徬徨时期,但宏大叙事的曙色终将显现。
    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中华民族经过一个半世纪艰苦卓绝的奋斗,终于迎来全面的复兴。这一历程的深刻性、曲折性和丰富性在人类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就文学创作而言,这无疑是一个可以诞生伟大作品的时代。如果我们的作家对此抱有志向,愿意为之付出巨大努力,倾注全部才华,确实是人生的一大快事!
    在历史发展长河中,道路从来都不会平坦笔直,而必定充满各种各样矛盾和问题,这是一个艰苦前行的过程。重要的是学会用历史的眼光关注和审视它,整体而不是局部地、主流而不是支流地去把握它,这样才能从本质的层面认识事物,把握时代,进而激发和倾注我们的热情和才华。
    《中国社会科学报》: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中国文学更多地为外界所知。在这些双向互动中,有沟通也有误解。从文学交流的角度看,您认为当代中国文学应有怎么样的时代担当?
    刘斯奋:中华民族曾经创造出光辉灿烂的文明,只是近代以来跌落到饱受欺凌的屈辱深渊。贫穷、愚昧、落后便逐渐成为外国人对中国的一种根深蒂固的文化想象,他们有意无意似乎更能接受迎合这种过时想象的作品,从而使正常、健康的交流存在一定的困难。不过随着中国的崛起、世界对中国关注度的逐步提高,这种情况是会改变的,对此我们应当有信心。
    我作为一个中国文化人,深感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对于成长于另一个文化体系的外国人士来说,真正深入理解和把握中华文明的高妙之处,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反过来,中国人对外国文化其实也一样,不过这不要紧,文化也有各种层次,进行文化交流时可以有不同的选择。作为一个中国文化人,重要的是挺起自己的脊梁,不能自惭形秽。
    变革时代文学应坚守中国文化本位
    《中国社会科学报》:从文化传统的传承来看,从近代到现代发生了哪些改变?能否从自身经历谈谈您的感受?
    刘斯奋:诗礼传家是农业文明时代的产物,最大目的是应对科举考试。在宗法社会,讲究的是光宗耀祖,要做官、求取功名,就要饱读诗书,可以说这是当时最根本的出路。近代的中国,社会发生了激烈变革,宗法制度解体,人生道路也变得空前多样,再不局限于科举考试,于是诗礼传家也就失去了现实的、普遍的动力。社会发展到今天,已经很难找到传统意义上的文化世家。
    我们家从父亲,到我们兄弟,再到我的儿子,虽然都从事文化行业,看起来有点诗礼传家的味道,但实际上并非传统意义上的世家。我们的家风更具备“不拘一格,不定一尊,不守一隅”的岭南文化特点。父辈从来不对孩子的发展预设目标,而是任凭他们按照自身的禀赋和兴趣去进行选择。即使同样是从文,各人仍有各自偏好和专攻。可以说,这是一种开放式的传承。
    人类精神成果不会失去光彩
    《中国社会科学报》:近年来,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国内文学、文化生态在发生着变化,大众文化似乎有一种“娱乐至死”的趋势。您如何看待这种文化现象?
    刘斯奋:互联网对我们这个时代的冲击是前所未有的,深刻改变了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甚至思维方式,当然也在改变着文学的创作、传播方式。过去文学作品发表主要通过报刊和出版社,现在则是通过网络,大大降低了发表的门槛。这种转变带来文学作品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增长,不少有着“文学梦”的人都想“过把瘾”。目前,网络文学正处于一种被“解放”之后的狂欢,与之相伴的是一种更加大众化的趋势,而大众口味的扩张泛滥不可避免对精英化造成冲击,甚至造成一定程度的消解。现在一些网络写手,为了追求市场效应,不惜放弃高尚的目标和追求,一味迎合低俗甚至粗鄙的口味,导致网络文学中追求感官刺激之风泛滥,这对我们的社会意识影响当然不好,加强管理无疑是必要的。但同时也要看到,低俗化的倾向在一定时期内也许是难免的,但读者不会长期沉溺和满足于这种状态,随着时间的推移,低俗读物终究会招致厌倦和反感,高雅的精神享受会重新成为大多数人的需求。
    精神创造与物质生产不同,并不是“新”的必然战胜“旧”的,人类精神创造成果的价值和魅力是永恒的,诗经、楚辞、唐诗、宋词等文学作品并不因时代变迁而失去光彩。事实上,当前的读者也在分化,形成了各类“阅读圈”,围绕不同的兴趣和爱好组成相互交流的群体。可以说,阅读的个性化、多元化现象在互联网时代会变得更加突出。
    岭南是文学创作的富矿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认为岭南文学应扮演何种时代角色?
    刘斯奋:在中国的农业文明时代,岭南是一个后发地区,到了近代才开始全面腾飞。中国近代的许多重要事件都发生在广东,这无疑是文学创作的一片富矿,但似乎尚未引起广东作家的足够关注。除了当年欧阳山先生的《一代风流》之外,产生重大影响的作品不多。
    另外,改革开放以来,大量民工南下广东,为广东的现代化建设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也产生了大量打工文学。这些作品不少还比较粗糙,还停留在原生态的记录阶段,但就其丰富性和真实性而言,却是无可替代的。一个作家,如果有志于创作一部反映当代中国历史进程的大作品,这些打工文学所记录的大量活生生的人物和事件,无疑极具参考价值。身处近代民主革命和改革开放先行区的广东作家,有责任也应有勇气承担起这一使命,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传世之作。
    《中国社会科学报》:当前文学创作有哪些需要突破或者加强的地方?
    刘斯奋:近二三十年岭南地区涌现出不少有才华的作家,也写出一批好作品。就整体而言,有三个方面还有加强的空间。首先,加强传统文化的修养。中华民族有着优良的文化传统,这是我们精神的根基,也是滋养文学创作的不竭源泉。特别是由中庸之道生发出来的“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审美理想,更是与西方文化分庭抗礼的制高点。而要把握这个制高点,唯一的办法只有深入研读传统作品,从中接受熏陶。
    其次,是加强思想理论的修养。有许多作家并不缺乏生活体验,但往往只停留于原生态的展示,不能透过现象洞察生活的深层本质,更别说印证社会发展的规律了。这其中,思辨能力不足是一大原因。一个杰出的作家必定同时又是思想家。这已经为中外文学史所证明。
    最后,着力提高审美眼光。一部作品的审美层次,最终决定着它的艺术价值。人类的社会生活固然纷繁复杂,既有平和恬静、幸福欢乐,也有矛盾冲突、苦难死亡,但就整体而言,这其实是一部人类艰难前行的壮丽史诗。一个作者,应当具备诗人的眼光、敏感和情怀,去感受,去发现,去捕捉,把蕴含于生活场景和人性百态中的审美价值揭示出来,从而使读者获得一种细腻醇厚,而非粗糙浮浅的艺术享受。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主编的《今文选》已出版。能否谈谈您出版这套书的初衷?
    刘斯奋:《今文选》其实和2010年发表的《岭南宣言》是一脉相承的。我们试图挑选百余年来流传下来的好文章,并加以介绍。所谓有破有立,我们既要对不良文风提出批评,也要推出一批正面的范例,这就是编纂《今文选》的初衷。另外,白话文运动发展到今天,也确实有必要对其成果、发展经验、当前的不足和过往的教训进行深入的梳理研究,这套书也可以为今后的总结提供一定的基础。
    记者手记
    4月的一天,记者如约来到刘斯奋先生家。刘先生个子不高,性格随和,家中满是与绘画有关的毛笔、宣纸、壁板。作为岭南文艺界的标志性人物,他在文学、绘画、诗词方面拥有过人的才华与恒心。刘斯奋曾说,“在文学界眼中,我是从政的;在绘画界眼里,我是写小说的;而在从政者眼中,我又是写作和画画的。这情形,十足像老故事当中那只似鸟非鸟、似兽非兽的蝙蝠。” 刘斯奋多才多艺,诗文多有感怀之作,尤其擅长绘画。他室名曰“蝠堂”,自己也常以“蝙蝠”自喻。
    了解他的人可能知道,刘斯奋先生的父亲是近代著名古典文学专家刘逸生。提及家学渊源,刘斯奋说,“我从事文学方面的工作也是偶然,我的父亲未在此方面着力培养我,全凭自己的天性和兴趣,这也是符合现代思想、个性解放的要求。”
    少年时代的刘斯奋钟情于绘画艺术,但结果却考入了中山大学中文系,从此与文学结下不解之缘。刘斯奋说自己从未曾想过要写小说,只因与一位编辑的偶然邂逅,才改变了初衷,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刘斯奋从1981年开始潜心创作《白门柳》,前后历时16年,刘斯奋说,“我是把写小说当成写诗,每天就写500字或者1000字,能写到3000字就是非常大的收获了。”1997年,《白门柳》第三部甫一完成,前两部即获得第四届茅盾文学奖,成为目前广东唯一获此殊荣的作品。令人意外的是,人们正期待他的新作时,他却宣布封笔,重新追寻少年时的画家梦。刘斯奋说,岭南文化的特点就是不拘一格,不定一尊,不守一隅,他在绘画中同样敢于独辟蹊径,大胆创新,他的大写意现代人物画创作,尤其富有开拓精神。
    尽管年事渐高,但刘斯奋仍关注着文艺界的动态。2010年他和岭南7名文艺界人士发表《岭南宣言》,呼吁“端正学风、改造文风”,表达对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忧虑。随后他又着力于《今文选》的编辑工作,力求在端正文风、学风方面做一点努力。这套十卷本的书也于2015年正式出版。刘斯奋的文化关怀与时代息息相关,他的文学艺术也始终着眼于人文精神的发扬和民族传统的继承与创新。刘斯奋以一个执着而清醒的知识分子形象,影响着岭南文艺界。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