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能保持原来生命力当中那种鲜活的不可思议的感悟力,同时又具备学院派的表达力,这样把它接起来就是一个杰出的评论家。创作者也是,看了无数的名著,刚开始往前走,将生命原初的那种鲜活,对世界的好奇心、敏感度结合起来,就是一个挺了不起的作家。要不停地警惕这种丧失,不停地寻找过去,我觉得这是一个作家保持他强大生命力的不二法门。 张丽军:今天您谈了童年、谈了自然,谈了网络时代的精神危机,回到原初的味道,可不可以这样理解,回到孩提婴儿的状态,充满了无限的创造力? 张 炜:学习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使自己懂得多了、博学,另一方面也使自己变得陈旧,变得平庸。学习不一定全是正面的东西。有的孩子他在上大学之前对文学作品很敏锐,读了东西以后他给你讲了,你一听他就抓住了书的神采,他能获得一种很本质的感动。同样的一个孩子受了高等教育,甚至找了名师把他导演了一番,再跟他接触以后发现他不懂文学了,这个东西很怪。家长花了钱培养孩子,费了多少劲才能找到好的学校、好的老师,结果却适得其反,的确生活中会发生这种情况。 后来我就设想,如果他继续再学习,读的再多一点,突破一个极限,能不能跟他原来先天的能力对接起来,是不是就变得无比的强大,成为一个了不起的创造者和发现者呢?那也有可能,我现在常常在这个矛盾之中。一个孩子读书少了表述的时候写不成句,读得多了之后套话也学会了,这是个两难,有的时候觉得很痛苦。看到一个好孩子套话用得很熟练,但就是没见解;但是有的孩子有见解他又不会写,没法表述出来,跟你沟通的时候,抓住了要害,把作品深入的东西全都翻腾出来了,而且切中要害,跟你这个创造者有深层的沟通和对话,他这个能力是具备的,但是他写成文字就不会表述了。孩子送到大学里去了,他很会表述,表述的全是学院里边的套话,框架是很清晰的。他把作品放到框架里边,把它大卸八块装起来了,但经过阉割哪还有生命呢?腿放在腿的地方,头放在头的地方,学院有一个框架,头、胳膊、手在不同的空间里边,按部就班地放好了,提着走就好了,但是生命没有了。 文学作品要保持一种鲜活的生命,在阅读者里边它是一个活的生命,是一个心脏,扑通扑通地跳动,这个时候你跟他对话体温不能减少也不能高烧,必须是36度,如果把它烧掉了就没有这个生命了。文学的欣赏实在是太复杂的一个问题了。 我发现了一个问题,文学的赏读,文学理论这种东西,主要还不是词汇的组织,词汇的组织很光滑、很漂亮,看一点现代当红的书学几年就会了。但是心灵的感动,一个心灵对另一个心灵拉得越来越近,那种体悟是学不来的。我感觉还是返回原来,返回生命一开始就具有的巧妙的感悟力。那种感悟力到后来在阅读、进修,在这种所谓的学术训练当中会丧失。如果能保持原来生命力当中那种鲜活的不可思议的感悟力,同时又具备学院派的表达力,这样把它接起来就是一个杰出的评论家。创作者也是,看了无数的名著,刚开始往前走,将生命原初的那种鲜活,对世界的好奇心、敏感度结合起来,就是一个挺了不起的作家。要不停地警惕这种丧失,不停地寻找过去,我觉得这是一个作家保持他强大生命力的不二法门,我个人是这样想的。 我看到了所有作家的衰败,都是被未来的学习和知识牵得越来越远,最后完全丧失了生命力原来所具有的拼搏力、创造力。这些东西从哪里来的?好多人讲这个东西不是学习来的吗?是学习来的,又不是学习来的,那么这个是什么? 我们看到很多的书呆子,他不是先天没有能力,而是被后天的一层一层的学习封闭了。我个人的学习体会就是求学是一个必经之路,但是不是所有的求学都会解放你个人的创造力呢?永远记住你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封闭的过程,追求文明的过程也是走向愚昧的过程,它是一个悖论。我个人的观察和体会当中,学习是很危险的,但是学习是一辈子都要坚持的一个事情。 好多事情看起来是矛盾的,实际上我们要在矛盾当中追求真理。文学不应该把它当成一个专业,一方面它很专业,文学作为一个专业来讲很深奥,比如说一个写作者,没有四五百万以上的文字量,笔很难变灵。训练是多么地烦琐,阅读量也要大得不得了才行,就需要专业训练。专业训练又充满了危险,为什么呢?因为你做这个事业是心灵职业,最害怕太专业化,把它当成一个很专门的学科去对待,肯定要破坏你的创作,它应该是生活当中很自然的人的心灵的冲动,是他的文字化,作家是这样的一种工作。但是他又需要非常强的专业的能力,而要具有这种专业的能力,要写几百万字的文字,要阅读无数的名著,要熟悉中国和国外的文学史。这不是很矛盾吗?做这么漫长和艰苦的专业训练的时候,就会把你改造成一个彻头彻尾的专业人,而专业越强作家就越弱。 文学需要一个非常鲜活的刚摘下的“苹果”,可是我们学文学的过程当中就不自觉地把它做成了果脯。但事实上不是这样,好多的人一看到什么事情立刻用诗的角度、用文学的角度去改造它,最后很快弄出一个玩意儿来,它怎么会是一个很好的文学作品?不会是的。正常的情况下,一个人,一个非常理想化的社会所有的人都应该有教养、有文学能力、有文学情怀、有文学表达的欲望,有时候各种各样的原因他可以不从事这个东西。一个作家成为专业作家了,到了8点就起冲动、来灵感,8点不来灵感等到9点,9点不来等到10点。这个能行吗,我觉得不行。生活那么的刻板、按部就班,那是不正常的。 张丽军:怎么样在现在的社会下对孩子进行有益的指导,不管是作为家长还是教师,能让他们更爱纸质书,更关注真正有营养、有价值的文字作品? 张 炜:首先不能一味一概而论地去反对网络,网络就是一个载体,它不意味着什么。网络上也有很多好的东西,经典名著都上网了,纸质的里边也有一些很坏的东西。只是,纸质书有可能好的东西多一点,因为它需要层层把关。 回到一个原点上来,无论是孩子、年轻人,包括像我现在有一把年纪的人,我们还是要读经典,读经典就是节省生命,读经典就是走近路。 最难的就是生命的创造力,对诗意的领会、表达以及向社会投射的能力。千万不要觉得文学被边缘化,挣钱更好,做另一个马云,这些你追求的东西目标太低,文学是最高的,它不是一个专业。不客气地讲,我没有多少能力,如果不是文学最高,我压根儿就不去搞文学,文学在我心里边是最高的东西,它超越了专业、超越了行当,它是一切生命共同的追求,它是生命里边所固有的一种最伟大的创造力、表述力的实现物。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