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艺术 > 艺苑 >

丹培拉:视而应见的意义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中国文化报 宛少军 参加讨论

     威海印象(丹培拉) 2015年 张元
     丹培拉,对于中国美术界来说,犹如一位似曾相识的朋友,有所耳闻,但浮于浅识,有心亲近,却不得机缘。实际上,丹培拉绘画的历史比油画更久远,早已奠定欧洲绘画源远流长的历史传统。而直至今天,相比于丹培拉绘画自身的历史,我们与它的相识相知来得太晚,以至于在深入研究欧洲油画传统的今天,仍有很多人漠视它的存在,甚至认为它可有可无。
    对于丹培拉的接触和认识,严格说来,是起始并伴随着我们重新开始深入研究欧洲油画传统而逐步展开的。20世纪80年代初,一批有志于油画艺术的学子重新获得游学海外的机缘,奔赴欧洲油画的故乡,深研油画的悠久传统与材料技法。深入追溯油画的源头才发现,油画其实孕育和脱胎于一种叫丹培拉的绘画,比起油画,其存在的历史要远为悠久,甚至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古埃及,而到古罗马时期,特别是拜占庭帝国时代,已成为当时最主要的画种。经过乔托一代的探索和革新,丹培拉臻于成熟,在文艺复兴时期达到全盛。丹培拉是由水和油混合而成的不透明的乳状液体。它既可以是水性的,也可以是油性的,或者根据水和油的不同比例,调和成水包油或油包水的乳液结构,所以在材料上,完全不同于近代油画。正是由于对丹培拉的了解,才让我们知道乔托、弗兰西斯卡、波提切利、达·芬奇、丢勒、伦勃朗等文艺复兴及其前后时期的大师们所使用的是丹培拉而非油画材料。而在过去把这些丹培拉绘画误认为油画的时候,我们就根本难以懂得画面效果为何是那般的奥妙,或者说不懂得油画为何创造不出那种效果。只有在了解了丹培拉之后,我们才能读懂那种画面材质所散发出的醇美的味道。这是丹培拉绘画作为一种材料留给我们的最初视觉印象。
    语言总要表现精神。如果我们要深入理解欧洲绘画的历史,尤其是贯穿其中的艺术精神,就必然要追溯历史的源头。文艺复兴奠定了欧洲绘画重要的艺术传统,绘画从中世纪向文艺复兴的演化正是在丹培拉绘画中完成的。由此,丹培拉绘画包孕了文艺复兴的艺术精神。实际上,国内早有艺术家和学者展开了对丹培拉的积极研究和创作实践。有意思的是,对于欧洲丹培拉从材料、语言、精神到文化上的不断循序深入的认识,正好也形成了中国艺术家对于丹培拉从认识、学习、运用到创作上的基本路径。潘世勋先生是这一领域研究较早并取得重要学术成果的艺术家之一。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他在对欧洲绘画传统进行研究之后,开始著书立说,对丹培拉进行较为系统的介绍,并于1994年在中央美术学院创建并主持绘画技法材料工作室,率先在国内高校中把丹培拉作为技法材料注入到艺术教学之中,在实践层面进行丹培拉的学术研究和创作,开始弥补和丰富此前对包括油画材料在内的欧洲绘画的单薄认识,填补了这一领域的空白。1997年,张元教授接手并主持绘画技法材料工作室后,将其更名为“材料表现工作室”,开始将材料技法层面的丹培拉教学拓展到艺术语言层面的实践研究。这是从艺术方法的角度,认识到丹培拉作为一种物质性语言在艺术创作表现中所发挥的可能性、独特性与创造性。而且,张元教授把丹培拉的绘画语言更进一步拓展到综合材料的混合运用的语言实验上,更加扩展了语言的多重表现效果,更加增强了绘画语言表现的广度和深度,由此完成从艺术材料到材料艺术的自觉审美转换。
    2000年和2015年,张元教授两次请著名旅法华裔艺术家、学者戴海鹰先生到中央美院讲学。对新的艺术语言的感知和学习,激发了学员们表现的热情,一批别开生面的创作陆续涌出,令人感受到语言拓展对于发挥绘画创作潜能的无限可能。丹培拉与个体的精神张扬所形成的密切关联,以及焕发出的创造意义都鲜明地反映在张元所主持的历届丹培拉研修班学员们的创作中,其成果丰硕,并部分地呈现在此次由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主办的“周而复始——丹培拉绘画多重诠释”研究展中。
    丹培拉绘画具有多重诠释的开放与可能。在当代文化语境中,丹培拉还可以结合油画、丙烯、拼贴等多种材料形式的交错混合运用,而演化创造出新的语言形式。也就是说,作为一种绘画语言的丹培拉,在当代文化观念下,以开放的形态,与其他语言相互结合、碰撞、嫁接、糅合,从而打破自身单一语言的局限性,为多重诠释的可能解读带来了空间。这是超越单一画种而注重从相互关系出发发现问题的新的思维方式。由此,注重于绘画语言关系的学习、把握和引导,造就了语言及含义多重表现的可能性,从而把创作导向更加自由的天地,这正是今天拓展丹培拉语言表现的文化要义所在,以及展览所传达出的重要的思想认识,而不仅仅是对于一个纯粹画种的学习和创造。
    (作者为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