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文化自信”的艺术观 艺术是文化最生动最形象最广泛的表现形式,是传承文化的工具与手段,而文化是艺术创作的思想底色和精神要旨,是艺术的“根”和“魂”。具有什么样的文化观念,就会有什么样的艺术理论。习近平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高度,对文化建设作出部署,其中文化建设的理论成为习近平文艺思想的重要理论基础,也构成其美学思想的重要特征。 习近平坚持问题导向,把坚定文化自信作为文艺工作的首要前提,也把文化自信作为其重要的美学主张。他把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一起并列提出并加以强调。他认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这代表我们党对文化价值的认识、对文化建设意义的认识达到了空前的高度。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一部文艺作品的身份证明。没有脱离了具体国家、民族身份的文学艺术家,也没有脱离了具体文化身份的文艺作品。没有文化自信,不可能写出有骨气、有个性、有神采的作品。中国的文艺工作者必须具备坚定的文化自信,从中华文化宝库中萃取精华、汲取能量,保持对自身文化理想、文化价值的高度信心,保持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创造力的高度信心。 坚定文化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坚定文化自信,既包括对传统文化的自信,还包括对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还包括在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产生的新文化的自信。具备真正文化自信的文艺工作者,必然责无旁贷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等等中国精神、时代精神,作为艺术创作的表现主题和内容,积极主动地用文艺振奋民族精神,使自己的作品成为激励中国人民不断前进的精神力量。 文艺工作者坚定文化自信,必然会无比珍视中华民族千百年形成的传统文艺,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中华美学讲求托物言志、寓理于情,讲求言简意赅、凝练节制,讲求形神兼备、意境深远,强调知、情、意、行相统一。中华儿女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审美风范,使得这些东方美学宝藏在全世界焕发光芒,成为各国人民共同享受的人类文明成果。 文化自信实质就是一种文化信仰。在艺术心理学中,信仰与艺术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在许多时候信仰是实现艺术创作和鉴赏的重要前提。没有信仰,就无从审美。信仰能够唤起人们的道德情感,激发审美情感,起到预设心理、启动开关、铺垫通道的重要作用。信仰之于艺术的重要性是值得肯定的。虔诚基督徒眼中的哥特式教堂的审美体验是非基督徒绝对无法想象的,坚贞的马克思主义者耳边响起《国际歌》时泪流满面也是外人难以理解的。同样,对于中国的广大文艺工作者而言,缺乏文化信仰,不可能创作出直击内心、撼人魂魄的优秀作品;对于中国的广大人民群众而言,缺乏文化信仰,也很难实现对民族优秀作品的审美鉴赏。习近平正是清醒地看到文化信仰在艺术创作和鉴赏中的前提作用,提出坚定文化自信的重大时代命题,可以说既是对艺术心理学的实际运用,也是对美学理论的重要发展。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