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学视点 >

习近平文艺思想的美学特征(2)

http://www.newdu.com 2018-07-24 文艺报 徐粤春 参加讨论

    “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观
    艺术是什么?艺术家的个人创作如何实现大众的审美?这是美学思考的核心问题。
    伴随着人类个体主体意识的形成发展,作为艺术家个体精神外化的成果——艺术,也从巫术、宗教以及社会意识形态中摆脱出来,艺术的独立品格得以确立。表现主义的鼻祖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提出,艺术即直觉,直觉就是表现,把艺术家的精神表现与艺术创作紧紧联系起来,象征着西方艺术从现代走向当代。
    从个体创作的生成机理认识艺术还不完整,它没有回答受众如何能接受到艺术的传达,如何感受到美的问题。
    从审美方向理解艺术的话,古今中外的思想家也进行了接力探索。远在公元前六七世纪毕达哥拉斯学派提出美是和谐的观念,认为和谐是杂多因素的统一,不协调因素的协调,从形式上力图发现美的规律。英国的艺术理论家克莱夫·贝尔提出一个著名观点:美是有意味的形式。形式就是纯粹的线条、色彩之间的关系。美国的艺术理论家苏珊·朗格对“意味”作进一步研究,认为意味就是人类情感,不是个体情感,艺术是表现人类群体情感的知觉形式,把审美之所以可能与人的群体性质联系在一起。
    从前面的文艺思想发展历程看,要完整把握艺术的本质,就必须从个人创作和群体审美相结合的视角去认识艺术。习近平站在古今中外文艺思想发展成果的高度,开创性地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习近平文艺思想全方位反映了人民与文艺的关系,即表现与被表现、服务与被服务、供养与被供养和评判与被评判,从实践的角度,进一步把握了美的规律和艺术的规律。
    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进一步揭示了个体创作和群体审美的耦合互渗的关系。其一,人民历史的、现实的和未来的社会生活为艺术家创作提供了素材和养分,成为一切艺术创作的前提和基础。艺术家创作文艺作品用于服务和满足人民审美需求,这是所有艺术创作的目的和旨归。在这里,前提基础与目的旨归实现统一。其二,当艺术家独一无二的生命体验反映了广袤社会生活真味时,艺术家表达个人就是表现人民;在鉴赏作品时,受众个体的生命体验与作品的审美情感相遇,在同频共振中实现了审美。在这里,个体生命与群体生命实现了统一。其三,受众的鉴赏作品与评判作品是同体的,人民以喜欢或不喜欢、感动或不感动、受益或不受益的态度,去评判作品的价值和意义,评判结果直接影响创作者的自我艺术定位和以后创作倾向。在这里,作品主观价值和事实价值实现了统一。可以说,个体创作与群体审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支撑、相互印证,二者作为无法分割的部分平衡统一于艺术实践中。
    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直接源自马克思主义人学观点和文化理论,它引导人们以新的视角去认识艺术,确立了艺术活动的两个基本主体——个体艺术家与群体受众,两个基本环节——创作与审美,以及艺术活动的两个基本范畴——个体创作和群体审美,有别于以往文艺理论家或偏重于创作方向,或偏重于审美方向的艺术认知,充分吸收前人卓有成效的理论贡献,力图更加全面把握艺术实践的本质认识,使得艺术本体论探索达到了新的理论高度。
     (责任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