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亮生活”的审美观 对真善美的追求是艺术的初心,“审美”一词的源头就是从对人对事物的一般性的肯定评价产生出来的。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和艺术的演进,美的范畴出现并不断地分化和增殖。从历史上早期的范畴“优美”“壮丽”“和谐”“对称”等,到中期的范畴“雅致”“崇高”“悲剧性”“喜剧性”等,再到现代的范畴“滑稽”“丑怪”“荒诞”“惊悚”等,直至后现代的范畴“幻象”“虚无”“戏谑”“颓废”等,甚至于当代的范畴“二次元”“玄幻”“仙侠”“游戏”“竞技”等。审美范畴的分化增殖反映了人类感性世界的丰富和发展,是人类精神深处探寻的奥妙和成果,是人类文明发展在审美领域的体现。但审美范畴不是艺术本身,只是实现艺术的过程和手段,审美范畴(特别是负面性表征的审美范畴)本身没有是非对错。在艺术中辩证运用各种审美范畴,先对立后统一,达到最终的审美目的,才是与现实复杂生活相适应的具有丰厚蕴含的艺术境界。譬如苏州园林中的太湖石、《西游记》中的神怪世界、《悲惨世界》中的敲钟人卡西莫多、韩愈散文中的丑辞、《白毛女》中的黄世仁、电影《阿凡达》中潘多拉星人等等,都是在负面性表征的审美范畴被辩证运用的成功作品。 但现实艺术实践中,对审美范畴的误会和误用比比皆是。一些文艺从业者忘记了艺术的初心,热衷于所谓“为艺术而艺术”,把时髦的审美范畴直接作为艺术的目的,出现了许多艺术乱象。习近平指出:在有些作品中,有的调侃崇高、扭曲经典、颠覆历史,丑化人民群众和英雄人物;有的是非不分、善恶不辨、以丑为美,过度渲染社会阴暗面;有的搜奇猎艳、一味媚俗、低级趣味,把作品当做追逐利益的摇钱树,当做感官刺激的摇头丸……这些作品出现的问题反映了创作者在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思潮裹挟下艺术与审美脱钩,成为自我精神观念、思想意识的表达,是主体意志的外化,是个体生命的膨胀,这样的艺术已经开始排斥审美品格。更有甚者,其中一些艺术消解了意义和价值,否定了真、摒弃了善、背离了美,作品总体风貌表现出颓废、虚无、荒诞、黑暗的病态特征,对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不仅无益而且有害,与艺术的初心背道而驰,这些现象蔚为风潮,已经到了不得不让世人警醒的时候。 可以说,人类艺术发展已经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怎么看、怎么办?习近平给出了自己的回答。他从正面阐述自己的审美观: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他说,清泉永远比淤泥更值得拥有,光明永远比黑暗更值得歌颂,要用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作品,鼓舞人们在黑暗面前不气馁、在困难面前不低头,用理性之光、正义之光、善良之光照亮生活。可以说,习近平的审美观的核心要义就是“照亮生活”。习近平在治国理政中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文艺的作用就是照亮人民的美好生活,让人们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梦想就在前方。 如何照亮生活?习近平认为,并非只能歌颂,不能暴露;只能赞扬,不能批评。他说:生活中不可能只有昂扬没有沉郁、只有幸福没有不幸、只有喜剧没有悲剧。生活和理想之间总是有落差的,现实生活中总是有这样那样不如人意的地方。文艺工作者要对生活素材进行判断,提高阅读生活的能力,善于在幽微处发现美善、在阴暗中看取光明,不做徘徊边缘的观望者、讥谗社会的抱怨者、无病呻吟的悲观者。这就是在创作中要对审美范畴辩证运用,在审美范畴的矛盾斗争中,实现最终的对立统一,达到更高层次的美的境界,最后达到审美的目的——“照亮生活”。 马克思主义美学从来把艺术实践的效果作为艺术理论主张的价值原点,把实现和维护人民的精神文化利益作为艺术考量。习近平文艺思想把“照亮生活”作为艺术的审美目的,在坚持艺术审美理想的同时,适应审美发展的时代要求,对解决当前中国艺术乃至世界艺术发展之困具有重要启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