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想像的异邦

http://www.newdu.com 2018-07-20 东方早报 唐小兵 参加讨论
在西洋人的观念世界中,中国代表东方充斥着祛魅前的神秘,是一个幽灵式的充满故事的地域。作为一个被观赏的他者式的存在,东方已经被东方主义化了,东方变成一种作为对西方补充的景观掺杂了太多的被建构的内容。
    作为西方汉学奠基之作的马国贤的《清廷十三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虽然标榜是客观而真实的记录,但是在字里行间仍然闪耀着西方式傲慢与偏见。自明末清初以来,中西方逐渐发生历史性的对接,在这种亲密接触中传教士是一个最重要的中介群体。西方往往是根据传教士的描述来认知和想像中国乃至整个东方的,东方的景象是在他们的话语中生长出来的。书中,意大利神父马国贤对其在华13年所历清廷诸事的回忆。
    一方面,作者有着凡夫俗子的窥视心理,试图通过对以康熙皇帝为轴心的宫廷生活的描绘,来满足西方的偷窥和猎奇心理。于是,皇帝的狩猎、巡游以及生活场景得到了细致的刻画,一个满族骨科大夫野蛮而神奇的治疗方法也得到了全景式的追忆,此外还有对士大夫爱抚妻子“三寸金莲”的白描,对长城边的弃婴现象的描述……他甚至掩饰不住愤怒开始谴责中国的那些假装纯洁的尼姑的“原罪”。 
    作为一个宫廷内臣,马国贤当然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全方位了解康熙皇帝的日常生活,并且也勉力逢迎于皇帝的欢欣,但他在讲求交往策略的同时也没有完全放弃最初的理想,即作为一个带来“上帝之光”的启蒙者的精神使命。尽管《清廷十三年》有着种种前文化殖民的色彩和缺陷,但它毕竟是西洋人睁眼看东方的奠基之作,开启了文化交流的门阀。从这个角度来说,1700年18岁的马国贤在意大利那不勒斯街头的闲逛和遭遇“天堂之光”,以及随即决定去中国传教,倒确实是一件“上帝说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的神奇故事。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