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国文学中最集中体现“变成小动物”小说特征的是明末清初的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聊斋志异》,而卡夫卡恰巧读过这部小说的德文节译本,并对这部小说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这样一来,我们对于卡夫卡“如此驾轻就熟地掌握了”“只有中国人堪与媲美”的“变化成小动物”的手法,就不再那么“惊讶”了。1913年1月16日,卡夫卡在给菲莉斯的信中提到德国宗教神学家布贝尔,说他懂中国故事,他出版的《中国鬼怪和爱情故事》,“据我所知,这些故事精妙绝伦”。1914年耶那一家出版社出版了一部由卫礼贤翻译的《中国民间故事集》,卡夫卡手头有这部书。以后他将这个译本作为礼物送给了他的妹妹奥特拉。卡夫卡在书中给妹妹的题词是:“致奥特拉——一个在嘈杂声中跃入轻舟的跳跃者。”卫礼贤编译的这部《中国民间故事集》,收有中国民间故事百余个,其中有15个选自《聊斋志异》,它们主要是:《劳山道士》、《种梨》、《画皮》、《山魈》、《小猎犬》、《蛰龙》、《梅女》、《夜叉国》、《白莲教》、《娇娜》、《婴宁》、《青蛙神》、《晚霞》、《水莽草》等。在这15个故事中有4个是动物故事:《小猎犬》、《娇娜》、《婴宁》、《青蛙神》。马丁·布贝尔(1878-1965)是德国犹太人,德国最著名的宗教哲学家之一。1916年他创办了德国著名的犹太人杂志《犹太人》。他在出版了两部有关中国的书《庄子语录和寓言》(1910)、《中国鬼怪和爱情故事》(1911)后,在德国知识界便被视为中国专家。《中国鬼怪和爱情故事》其实就是中国古典小说《聊斋志异》的德译本。这个译本参照了英国著名汉学家翟理斯(HerbertA.Giles)的译本,翟理斯从《聊斋志异》的455个故事中选译了164个故事,布贝尔则从翟理斯的译本中转译了10个故事,另外直接从中文翻译了6个故事。德国作家霍夫曼斯塔尔曾根据其中的《梦》(即《莲花公主》,翟理斯译为ThePrincessLily)改写了一部芭蕾舞剧《蜜蜂》,该剧于1916年上演后曾在欧洲引起轰动,而霍夫曼斯塔尔又是卡夫卡非常喜爱和熟悉的作家。布贝尔的《中国鬼怪和爱情故事》收录了《聊斋志异》中的16个故事,它们分别是:《画壁》、《陆判》、《婴宁》、《莲香》、《阿宝》、《雷曹》、《翩翩》、《罗刹海市》、《莲花公主》、《小谢》、《巩仙》、《宦娘》、《阿绣》、《书痴》、《竹青》、《香玉》。卡夫卡的小说创作与《聊斋志异》的这两个德译本究竟存在着怎样一种关系?卡夫卡何以会如此赞赏《聊斋志异》?卡夫卡的创作思想与创作方法在多大程度上受到过《聊斋志异》的影响?卡夫卡的创作与《聊斋志异》的异同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探究这些问题应当是十分有意义的。 从生活方式、写作方式、写作态度来看,卡夫卡的孤独和蒲松龄的孤愤同样地闻名于世。他们相同的是“孤”,即他们立意创作,却不为当时的人所理解,所谓“知我者,其在青林黑塞间乎!”但是,卡夫卡是“孤且独”;蒲松龄则是“孤而愤”。孤独的卡夫卡虽然不为人们所理解,但他却不急不躁,甚至甘愿孤独,认为孤独原本就是艺术的真正品格,是自己一生所追求的目标;蒲松龄却因孤独而愤懑,因不被人们理解而忧愁,故尽毕生心血而写成孤愤之作《聊斋志异》,其孤愤之情终于得到了某种程度上的宣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