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世界文坛 > 艺术漫谈 >

波兰战争电影:记录民族伤痛的报告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中国作家网 张向阳 参加讨论


    
    《华沙44》电影剧照
    
    《卡廷惨案》电影剧照
    
    《华沙44》电影海报 《欧洲欧洲》电影海报 《下水道》电影海报
    “文艺”和“验尸”,像天堂地狱般的遥远。不了解波兰战争电影,你就无法理解看似文艺的波兰民族深处的刻骨铭心的伤痕和灵魂颤动。
    《卡廷惨案》就是一部有典型意义的波兰战争片。1940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2.2万名波兰军队精英被苏联军队集体屠杀。在被苏联控制的45年 时间里,这是高度禁忌的话题。导演安杰依·瓦伊达的父亲就是在卡廷惨案中被杀害的军官。无人知晓这给瓦伊达一生带来多少阴影和痛楚。
    安杰依·瓦伊达经过17年才找到剧本,从4个家庭的角度对隐秘历史事件进行描述。电影于2007年9月17日,即二战时苏联入侵波兰东部68周 年纪念日在华沙首映。波兰电影院的宣传栏里都张贴了一张海报,上面是4名波兰军官灰色的脸。在波兰的朋友形容这是“可怕的电影”。高票房让我明白,影片的 上映已经构成波兰当代生活中的一个事件。据说影片首映结束后,字幕都放映几分钟了,所有观众仍然无声静坐。
    1939年,前苏联与纳粹德国仅隔十余天的时间入侵波兰。波兰军队在纳粹闪电战攻击下溃败,退回后方却被苏联红军俘虏。这场不宣而战的战争中, 包括将军统帅在内的25万波兰军人被押解到前苏联的集中营。影片结尾近乎压迫性地回溯了屠杀全景,波兰军官们被从卡车上押解下来,流水线一般被逐个枪击后 脑,又被集体掩埋。
    影片不是满含血泪的控诉或是形而上的自我安抚,而是寒彻骨髓的残酷历史重现。电影采用冷静客观的白描手法,勾勒了波兰人民在卡廷事件前后的悲凉处境,诠释了一个民族对于自身伤痛的高度认知和冷静反思。
    安德烈·瓦伊达在重现惨案后用数十秒的黑屏祭奠逝者,坦露着一个有良知、有时代责任感的艺术家在回首灾难时的勇气和悲天悯人的大情怀。瓦伊达认为“这部电影一定能唤起每一个人沉睡的心灵”。“在某种意义上,我把这部电影看成是那个时代波兰电影学院的验尸报告。”
    另一部瓦伊达导演的作品《下水道》1957年获得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后,一个美国人赞叹:“你们真是太棒了,是怎么想出这个主意的?”瓦伊达回 答:“这不是个主意,它就在那儿。”他补充说,这不是一种电影的观念,不过是实际情况的反映罢了。多年后,瓦伊达说《卡廷惨案》“是对我在1950年拍摄 的那些电影的一次遥远的重逢”。
    在《下水道》中,观众同样看到深深的绝望。1944年9月底,华沙起义已接近尾声,一支波兰军队进入下水道转移阵地。战士们在下水道中茫然前行,德军不时投放毒气,很多人在漆黑和污秽不堪中逐渐走向崩溃和死亡……
    在影片结尾,黛西带着受伤将死的男友克拉伯找到另一个河边的出口时,却发现出口被焊死了。黛西让男友靠在自己身上,向他讲述河水和草地以及河对岸美丽的建筑……
    事实是,河对岸当时已被苏联红军攻占了,即使看到了阳光又如何,从法西斯手中出来,又到了独裁者手中,自由仍然无望。一个民族看不见的细瘦灵魂隐匿在历史浊流中——犹如主人公深陷下水道,无法洞悉外面世界的真相。
    写实与浪漫交相辉映、奢侈的长镜头、令人窒息的空间感构成影片的灰色调子。在进入下水道后,人物的表现以近景和特写为主,环境的逼仄感令人压抑。城市化作废墟,田园变为焦土,士兵的档案飘散在空中……而残存的人和他们的后代无从得知这一切。
    惨烈的历史日夜燃烧着艺术家的灵感。上世纪50年代一系列取材于二战的电影都有着一种岩石般质朴粗犷的艺术风格,忠实坚守着现实主义风格。波兰 早期战争片的导演将注意力放在揭示人性上,不过多关注技术技巧和情节设计;随着电影艺术发展以及市场观念的制约,战争片也朝着故事传奇、视觉唯美的方向发 展。
    到1991年拍摄《欧洲欧洲》时,波兰电影观念已大步前行,注重运用情境和故事揭示人性。波兰女导演阿格尼兹卡超越了真实的事件本身,敏感而充分地揭示了人性在非常时期的扭曲。
    故事中一些近乎荒唐的细节颇有黑色幽默的味道。16岁的Solly每时每刻都感到生命威胁,还经常面对道德的困惑,他放弃了自尊,习惯了别人对 犹太人的侮辱。Solly和希特勒同一天生日,从故乡逃至苏联加入共青团,在被德军俘虏后,抛弃犹太人的身份加入德军,稀里糊涂成为德军战斗英雄。他在纳 粹军校中行纳粹礼,高喊“元首万岁”;像德国军人一样拿着刺刀刺向犹太人的木偶……他不曾真的杀害过任何犹太人或苏联人,但隔离区内那酷似母亲的背影也始 终鞭笞着他的心。Solly在不同的身份与立场中挣扎。影片用一个假德国士兵分裂的人格控诉人类屠杀同类的荒谬理由。
    影片中有两处梦境般的场景,一处是斯大林和希特勒亲密共舞。他们彼此勾结牺牲了小国的利益,结成了龌龊的秘密协定。一曲舞毕,二人之间出现了一 座斯大林塑像,突然从中间一分为二——两位“神”之间的战争一触即发。另一个场景是Solly梦见自己戴着纳粹袖章回到家中,可家人对他一片漠然。轰炸机 飞过,家人惊慌地要他藏在壁柜里,而另一个躲藏者竟是希特勒——关于希特勒有犹太血统一事相传已久,电影的这种处理让人感到犀利的讽刺:为了获得身份认 知,多少人把自己异化扭曲。
    2014年,又一部讲述二战时期波兰故事的电影《华沙44》上映,该片从视觉形象到脉络节奏都有鲜明的商业元素和浪漫情怀,镜头运用和人物形象 也偏于唯美。动漫技术、青春偶像、大银幕大场景的运用极为时尚;特别是人物的设计以挥霍青春的游戏感带入,具有强烈的时代感。观众的定位显然是更为年轻的 一代。
    影片讲述一群华沙年轻人加入了起义地下组织,他们既鲁莽又冒险,一边在枪林弹雨中穿梭,一边跟女孩子调情炫耀,直到德国坦克开到跟前,他们轻蔑、无畏而骄傲地倒在血泊中。昂扬洒脱和勇往直前改变了以往波兰战争电影的沉闷阴郁,以明亮清新的气质表现战火中的青春。
    华沙大起义发生于1944年8月1日,持续60多天,无数短兵相接的肉搏战在华沙的街巷展开,华沙人的宁死不屈让希特勒大为恼火,调动空军疯狂轰炸,最后导致20多万人死亡,整个城市几乎被夷为平地,过程极其惨烈。影片大量直观展示战争的残酷,给观众强烈的感官刺激。
    片中男主角出身文艺家庭,脆弱而敏感,男孩子每天出门前,为了安慰妈妈和弟弟,都在对面街上跳一段诙谐的舞蹈。影片以人物动作细节开始细腻传情;导演毫不做作地表现了青年的恐惧和惊慌失措,展示了非常情境中真实的人性。
    但随着战争的进展,影片中的人物性格开始流于苍白和平面,人物刻画的重心也从男主人公转移到和他相恋的女孩身上。几个超现实慢镜头的突兀出现完全是为特技而特技。
    影片末尾没有交代女主人公是否逃出德国兵的魔爪,但男主人公看到裸体尸群后绝望地要自杀,已经传达了战争没有侥幸的铁律。这里,导演超越了现实 的逻辑,拍了一组女主人公逃出后游到和男主人公相遇的小岛上,和幸存的男主人公一同凝望废墟城市的镜头。伤痕累累的废墟映像转瞬幻化为今天美丽和平的华沙 风景。这一组视觉组合瞬间让观众的热泪奔袭——建立在残酷战争上的浪漫从来都只是让伤痛更加剧烈和难忘。观众由此明白,无数处于美妙年华的华沙青年已经和 那个时代的记忆一起永远地葬身无处了,而今天波兰土地上的所有繁荣和生机都是无数惨烈的牺牲创伤换来的……
    波兰的战争电影,无论是坚实的现实主义风格,还是唯美清新的浪漫手法,其精神层次的深重伤痛都让心灵久久如临噩梦。在70年后的今天,愿“验尸报告”就停留在影像之中,让经历太多伤痛的波兰,自由地去文艺吧!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