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上海近代是一座商业性城市,其中商业建筑不但数量多,而且具有实质性的特征,即竞争性。商业的竞争反映在建筑上,最典型的例子要算南京东路上的永安公司与先施公司之争。先施公司是“四大公司”(先施、永安、新新、大新)中最早出现的一家,后来在它的对面建造起永安公司。永安公司为了与先施公司竞争,在建筑上大下工夫,在浙江中路一侧的屋顶上建起 “倚云阁”,高度超过先施公司。建成后,先施公司立即作出反映,在主人口(南京路浙江路交叉处)的上部建起一座高高的空塔,名日“摩星塔”,高度超过“倚云阁”。后来永安公司再出新招,在公司的东面造起高达20层的永安新楼,并且有飞楼(天桥)跨过浙江路,与老楼连起来,试图标新立异,招徕顾客。后来因抗日战争爆发,无暇顾及,只得作罢。 金融业的崛起也是近代社会的一个标志。近代上海,建造起许多银行和保险公司的建筑。这些建筑充分表现出它们的功能特征,如汇丰银行、有利银行、东方汇理银行、中国银行、麦加利银行、横滨正金银行、华俄道胜银行及交通银行等,这些建筑又一个显著的特征是豪华和坚固,给人以信实、可靠之感。外滩汇丰银行大楼(今浦东发展银行)最有代表性,它不但规模巨大,感觉上坚固耐久,而且用西方古典主义形式,给人以豪华、庄重之感。当时英国人评此建筑是“从苏伊士运河到白令海峡的一座最讲究的建筑”。那时它确实称得上是一座远东最豪华的银行建筑了。 五 从建筑形式来说,上海近代建筑可谓琳琅满目,确实称得上是“万国建筑博览会”,无论英国式、法国式、德国式、意大利式、西班牙式、美国式、印度式、日本式等,应有尽有。从建筑历史来说,囊括古希腊、古罗马式、中世纪罗马风及哥特式、巴洛克式、古典主义式、折中主义式以及近代现代诸流派。本书在按照建筑功能类型来编排的基础上,也尽量注重这些在世界建筑历史上的建筑类别,并在形式上作分析。例如,上海海关(今之海关建筑建成于1927年),这是折中主义形式的建筑,而在主入口前面的四根柱子,是古希腊陶立克柱式,做得相当标准,可以作为“西方古代建筑史”的教学实例。再如,外滩汇丰银行也是西方古典主义建筑的范例,其正立面自上而下的“三段式”设计,即檐部、柱廊和基座,严格地按照“三段式”原则,即比例为l:3:2,也同样可以起到建筑历史“教科书”的作用。又如徐家汇天主教堂,至今仍保存完好,是标准的哥特式建筑形式。总之,上海近代建筑,名副其实地表现出它在世界范围和历史上的较为完整的延续性。更为欣幸的是这些建筑大部分都得到了保存。当今政府以法律的形式确定这些建筑尽量要保护好。例如,由于地铁和轨道交通的缘故,如今的上海音乐厅(此建筑在上海近代称南京大戏院)便整座建筑迁移,以当今的建筑技术保证这座建筑在距原址66米余的新址上安置。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说:“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任何其他产品也都是这样。因此,生产不仅为主体生产对象,而且也为对象生产主体。”这也正是城市及其建筑形象的深层价值的基本理论。中国有句名言:“钟灵毓秀。”上海的那种革新、兼容、务实的海派精神,在上海近代城市和建筑环境中显示出来,并且感染着人们。 六 近代文化与古代文化的一个显著的不同,即表现在建筑类别的差异上。中国古代建筑类型不外是宫殿、衙署、府邸、住宅、市肆、馆驿、庙宇、寺院及园林名胜等。这种建筑类别,已不适合近代社会了,近代上海的建筑类别与之有明显的不同。本书的结构,就是按照近代上海的建筑类型来写的。 这本书的主要切入点是文化而不纯粹是建筑史;但对历史和建筑历史都有直接或间接的作用。如前所说,应当重视文化史和建筑文化史。建筑是一种文化,例如电影院,也可以说是电影文化的“容器”、“显现”。电影是一门年轻的艺术文化,它诞生于1895年,而十年后,中国也有了电影。后来又从无声变为有声(1927年),并从黑白变为彩色(1935年)等,这些电影文化的历史也都在电影院建筑形象上得到投影。上海的电影院不但诞生得早,而且在数量上也很惊人。从电影院建筑形态来说,更是多种多样,有西方古典式的、西方现代式的等等。上海的电影院,不但表现着上海近代文化,而且也表现着上海乃至全国的电影文化。 七 近代上海,如果从19世纪中叶开埠时算起,到20世纪中叶新中国成立,正好是一百年左右。这就整个人类历史长河来说,只能算是一瞬间;然而,走出古代,走向现代,正是这百年的历史。而建筑,也就通过实物形态把这个可贵的百年史记述下来,并真实地保存下去。正如本文开头时所说的,这才是一部最真实的上海近代史,甚至可以说中国近代史。 当然,要想在一本容量很有限的书里,包罗万象地记述上海近代的所有建筑是不可能的,也没有必要。我们尽可能全面地记述各种类型的建筑,包括功能方面的和形式方面的,并通过这些典型的建筑,来分析上海近代文化。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