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董永故事的展演及其文化结构》序(3)

http://www.newdu.com 2018-07-20 未知 newdu 参加讨论
在郎净的博士论文中十分突出的一点就是在董永故事的叙述与展开过程中,主要集中在两个层面进行,即官方伦理层面与民众情感层面。官方伦理层面总是把董永故事框定在孝道宣传的范围内,而民众却在不断地参与这个民间叙事,不断突破其伦理教化意义,其故事的受众十分广泛,民众以讲和唱的形式展开他们对董永故事的想象与再创作,并在故事中寄托自己的生活理想与群体心愿,充满着时代色彩与生活细节。正如顾颉刚在《孟姜女故事的转变》中说要以“故事的眼光来看故事,不能用 实事的眼光来看故事”,这是说表面上是故事在变化,实际上是叙述故事 的民众的感情认同发生了变化。在民间社会层面,人们更看重的是内在的感情,于是董永故事演变成了一个多姿多彩的爱情故事。这也是民间故事在不同群体之间的伦理与情感的一个内在冲突。 当然,在董永故事的历史演变过程中,一些禁忌则一直存留在民间叙事中一直没有发生变化,特别是天人相分的民间禁忌,如织女最后必须回到天上去,天上的仙女与地上的凡人不能永远在一起生活,这实际上已触及了中国古代的民众的强烈的宗教心理了。在中国的民间社会实际上不是没有宗教信仰,它是被官方与文人士大夫压制了,从而存在于文化的底层。在董永故事中我们还可以看到这种天人两分的宗教禁忌。在郎净的关于故事渐变期 (下)的论述中,对这一点也有一定的篇幅进行讨论。对天人两分的宗教禁忌及其民众长期以来的宗教基础,我们以往是不够重视的,我们以往总是讲天人合一,其实天人合一只是文人士大夫的审美境界,与民众的天人两分的宗教禁忌有很大不同。在这一点上相关的探讨还可以更为深入。
    关于董永故事与牛郎织女故事的融合,也是本书讨论的内容,郎净认为晋干宝的《搜神记》中女子明言自己为“织女”,为“天帝”所派遣,敦煌 残本《孝子传》与之一致,这是董永故事与牛郎织女故事的融合,对于这一点,论述上还可以更充分一些。由于董永故事的其他时期如渐变期从唐代到清末这一时间段,戏曲的内容很多。在这一阶段,郎净搜集了大量 的地方戏曲资料并作了整理,这与她对戏曲的熟悉是分不开的,我个人对于戏曲并不熟悉,也就不能就此发表太多的评论。
    郎净对于诗歌、戏曲、体育均有一定的造诣,所以在这篇博士论文中,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行文中潜在的艺术气质。正是这一点可以说她很好地继承了顾颉刚先生民俗学研究中对民间感情与想象尊重的学术传统。 在民俗学研究中,研究者如果能充分尊重民众情感与想象,并为之付诸实践,那么我们就说这是民俗学研究的民主意义的体现。民众也有权利表达他们对历史与文化的理解。我们要做的就是把这种以往不被重视的感 情和想象发掘出来,并呈现在世人面前,从而反思我们自己。郎净是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系文艺民俗学的第一个博士生,当初郎净主攻的是中国戏曲方向,对于黄梅戏有相当的研究,并选取了董永民间故事,是一个将民俗学与戏曲学结合的很好的学术个案。就目前的材料来说,这篇博士论文所达到的学术研究深度在国内是无可置疑的。本来按照中国人的学术习惯,我是没有资格给这本专著写序的,因为我和郎净都刚博士毕业,我们都刚开始走上学术研究的道路。她的第一本学术专著的出版本来应由她的老师来写序,但郎净坚持要我写,而我也对于其所取得的学术成绩感到由衷的高兴,也很乐意为此写序,并表达自己的批评意见。这样的做法在学术界中也许有些骇人听闻了,不过,我们注重的是学术本身。其他也就不在意了。也许年轻一代人的学术成长,就是这样让前辈人目瞪口呆的。
    2002年南京师范大学的纪永贵先生也开始撰写董永的博士论文,在他开始董永博士论文的写作时,郎净已在这一年的5月通过了董永博士论文的答辩。后来纪永贵先生联系到了上海的郎净,他的博士论文在写作过程中得到了郎净的帮助。郎净把她的博士论文送了一部给他作为写作的参考。我们也很高兴看到关于董永故事的研究,已有更多的学者在关注。我们也期待关于董永民间故事的研究,不同的学者能够有更多的学术交流。郎净的博士论文作为国内第一部的董永研究专著,其出版自然有其相当的学术价值和意义。当然从最严格的学术意义上来说,我们仍然期待郎净女士在本书出版以后能采纳国内外学者的批评与建议,进一步搜集资料,在将来对这篇论文进行再次修订。
                      2004年5月于金华市浙江师范大学对外汉语系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