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行行且向湘黔去 倘称桑榆晚景收——陈季同诗稿《学贾吟》影印本后记

http://www.newdu.com 2018-07-20 福建社科网 陈书萍 陈书菁 参加讨论
    2004年8月西子湖畔,我们从旅美学者钱南秀手中接下曾祖父陈季同将军(字敬如)的诗集《学贾吟》手稿复印件和曾叔祖母薛绍徽(曾叔祖陈寿彭夫人)《岱韵楼遗集》复印件。虽逾百年,《学贾吟》诗稿依旧墨迹飘香。手捧《学贾吟》手搞,不禁潸然泪下。《福建通志》上那位“目视西文,手挥汉文,倾刻数纸”的曾祖父仿佛从诗稿中飘然而出,我们好象看到他为家事、国事、天下事奔走的身影,感受到他忧国忧民壮志难酬的情怀。甲午战后,割台之国耻,保台失败的痛楚,和着那无力回天的英雄泪,斑斑点点,散落在诗稿的字里行间,如今读来,依然令人动容。
    曾祖父生于福州,长于福州。福州是个“比屋业儒,俊造如林”的文化名城,我家世代书香,高祖父便长于诗词,曾祖父少失怙恃,然家学渊源,“就傅之年,已通三礼”,在十五岁,已在私塾中熟读经、史、子集,但他未走科举之路,而是考入了当时由洋务派官员左宗堂、沈葆桢创办的晚清第一所海军高等学府——福州船政学堂前学堂。前学堂由法籍教习亲临授课,学生们学习法文和船舰设计与制造。曾祖父自幼颖悟过人,嗜学不辍,五年的严格教育使他脱颖而出,他以优异成绩提前毕业并留任船政办公所任翻译和文案。
    曾祖父生活的时代,正值鸦片战争失败,清政府病入膏肓。《南京条约》的签订,加剧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瓜分,国运衰败,民族受辱。当朝有识之士如林则徐、魏源等提出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兴国方略,船政和船政学堂的兴办,正是洋务官员富国强兵之举措。船政学子们,日习“格致”之学,夜读“经史”修身,能文能武,匡时济世。在甲申、甲午两次海战中为国捐躯的海军将士,许多是船政精英。曾祖父出身船政,他文韬武略、智勇超群。1873年清庭拟派使臣驻欧洲各国,须从船政学堂中选员赴欧考查,“众皆惮风涛”曾祖父则主动请缨,以一介书生,随船政洋学监日意格赴欧考查,历时一年,并将所到英、法、俄、奥等国的制造工业、海防建设、风土人情等考查结果撰写成《西行日记》四卷,呈沈葆桢览,深得这位船政大臣的赏识,他因此被保举升为参将加副将衔,年仅二十二岁。1877年,曾祖父随郭松焘出使欧洲,并受命入巴黎政治学院学习“公法律例”,获该校学士学位,成为晚清最早精通国际政治的外交人才,从此开始了他在欧洲长达十六年的外交生涯。
    曾祖父是清廷最早出使欧洲官员之一。《福建通志》载曰:“朝廷为有交涉疑难事,皆饬使者命办理,无不得当,凡购船舰炮械亦皆由敬如拆验而发运归。”中国首任出使英法大臣、翰林郭松焘十分赏识年轻的敬如公,说道:“再经历练官常中外贯同,可胜大任矣。”驻德公使李凤苞称赞他:“能博访周咨,精勤奋勉,实属异常出力。”
    敬如公出使欧洲期间,正是列强称霸,清廷没落,中国在军事、政治、经济上虚弱无能时,当时欧洲人认为:“中国是个停滞的帝国”,他们用“野蛮”、“狡猾”、“残酷”、“顽固”等语句丑化中国人。中法战争期间,由于法国民众不了解中国和中国人,犹为敌视中国。为了改变这种偏见,敬如公用法文开始写作。他中学渊博,西学精深。1884年他的第一本法文著作《中国人自画像》出版了。这本让法国人耳目一新的书,将一个历史悠久的有着灿烂文明、民风淳美的中国介绍给欧洲读者。作者笔下描绘的中国是风景如画,诗意盎然,飘溢着茶香的文明国度,读来令人神往而遐思无尽。而书中的字里行间,作者炽热的爱国之心,也打动了西方读者。书一出版,立即轰动法国文坛,一年内竟再版五次,三年内再版十一次被译成多种文字畅销西方,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西方人士对中国的偏见和仇视。这部书的出版,使他声名鹊起,誉满巴黎文坛,他因此应邀四处演讲,有时一天要赶四场演讲,向巴黎学界介绍中国和中国文化。为此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授予他“一级国民教育勋章”。
    清廷在欧洲初设使馆之际,并不为欧洲人所重视,年轻而才华横溢的敬如公,为国家利益之需,在欧洲上层广交朋友,他的交友中有“德皇弗里德里希三世,宰相俾斯麦和法国共和领袖甘必大”等,这些政要显贵们十分尊重这位年轻的清廷外交官,并赏识他的才学。借助这些上层人物的推许,他在巴黎又结交了众多的政治家、企业家、文学家等社会名流,这样的社会关系,方便于他为国家搜集到有关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的信息。他在“公法律例”方面所长,使他在交涉问题时依法维护国家利益和尊严。在中俄伊犁问题发生争端时,他的天才和雄辩以及对公法律例的精辟援引,使俄方将军斯克伯勒夫败下阵来,并称敬如公为“最有头脑的中国人”继而对他礼敬有加。敬如公在欧洲的活动扩大了中国的影响,当时欧洲人认为“在他(陈敬如)之前,中国使馆形同虚设,仅仅充当一个拖着长辨子,身穿蓝袍,头皮光光的大人物(指出使大臣)的住宅 。因为有了这个年轻翻译的活动,中国在欧洲开始崭露头角。”当时,敬如公在外交上的才干和文学上的成就使他名满欧洲并独领风骚。然而这些荣誉和才干同时也给他招来官场妒恨和灾难。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