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修脑师?这一定是初看到一本名为《修脑师》的小说时,会产生的第一个疑问。 修脑师是科幻小说中的一个幻想概念,但只需稍稍细想一下,就会回味过来,这个陌生的概念对我们其实并不完全是陌生的,多多少少的,我们有没有被以各种方式修脑呢? 在长篇小说《修脑师》中,修脑术是一种脑部手术,修脑师是一种在城市阴暗角落里存在的职业。这个职业可以通过各种外科手术、心理、食疗等途径,完成对脑部记忆的修改。譬如书中有一个失恋的“粉色女孩”,就通过“修脑”删减了自己对他人的爱恋,得以从极端的痛苦中解脱出来。 在电影《飞越疯人院》中,主人公墨菲最后被做了额叶切除手术,这个在精神病院护士眼睛里狂躁不安的墨菲从此变得永远安静、温顺,再也不会有任何攻击性,成为电影中护士长的又一成功作品。然而墨菲这样的结局给出的不是答案,而是绝望:医学进步的终极,难道是人类对自己删改式的改造吗?在科技进步的尽头,人何以再称之为人?当然,这些追问可能都是晚一点的事情,至少在20世纪初,额叶切除手术获得了荣耀,甚至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 但追问仍然发生了,并且持续下来,蔓延进了各类文艺作品中。 具有科幻小说外壳的《修脑师》读来并不很科幻,它更像是一部现实代入感很强的伦理小说。修脑师这一职业似乎并不遥远,是一种被称之为软性医疗的“先进”技术,甚至在pad上操作,就可以完成删减或者填充记忆,这种“科技狂欢”的场景和氛围,非常契合于当下。在这样一种氛围和设定中,一个人可以通过手术完全变成另一个人,拥有另一个人的记忆,而忘记原本自己的过往。在书中,这种技术被某一群体认为将造福于人类,带来根本性的社会进步。 于是,极端的情节设置呈现出根本的现代性危机。 在电影《楚门的世界》中,主人公楚门被置于一种完整的虚假之中,从出生到成长,再到求学、恋爱、结婚无一不是虚假的。在《修脑师》中,当所有的谜团都解开时,会突然发现主人公丁学松也处于一种完全被欺骗的状态,这一显然是一种对人类命运的深刻隐喻。楚门在他人的注视下走不出他的城市,丁学松也被特殊的中年危机,牵引进难以走出的迷局。 乔治·康吉莱姆说:“医学是且仍将是处于几种学科交界处的一种技术或者艺术,而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科学。”康吉莱姆作为一个哲学教授,后来在讲授哲学课的同时,也开始了医学研究。他自己也曾经说得明白,这么做主要是希望医学成为人类一些具体问题的导引。延续康吉莱姆的话语,有非常吊诡的问题:关于科技(医学)的进步,到底指向了更好的未来,还是带给人类在伦理世界中无尽的沉沦? 《修脑师》没有给出答案,只提供了一种关于在理性中沉沦的想象与现实。 无论在科幻中还是在现实里,修脑所要达成的效果,根本上是规训。如同福柯所论述的圆形监狱(另一种形式的“修脑”)。小说中营造的是极端的、根本的、一次性的改造,虽不同于监狱、学校等长期、潜移默化的规训机构,却也殊途同归。 在超出小说世界的哲学意义上,这是一种人类的悲哀。人类本就走不出牢笼,走不出困境,与此同时,人类又在用科技进步不断加固自身的这种困境。修脑师是“高科技”职业,修脑却无处不在。社会学家说,你的所有的感觉、认知,无不是在媒体和广告所掌控、影响着。只是我们对这种认知并不以为然而已,更多地,我们习惯了这种被改变、规训的过程。所以真如书中所写,吃一个口香糖就可以进入一种虚假的存在之中,那么修脑术对未来的改变,会不会像媒体报道和广告一样,进入芸芸大众生活之中?小说的作者是媒体人,揭示这种根本困境,会不会就是写出《修脑师》动机之一。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