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词是比齐言(通常是四言、五言、七言)构句的诗体句法更自由的韵文体式,它来源于配乐的歌词(辞)。但诗篇也有长短句,自《诗经》起就古已有之;古代诗都可配乐,唐诗还有歌妓演唱王昌龄、高适、王之涣诗篇的旗亭画壁故事;因此,长短句和配乐都不是诗与词这两种体裁分界的基本特点。其区分的关键之点,在于诗哪怕作演唱用也无定谱,而词则是按照固定的乐曲配辞(词)的,所据的乐曲称为“词牌”,作词也习称“填词”。所以唐代初期在民间兴起时称“曲子词”。中晚唐历五代至北宋,愈来愈多的文人染指这一长短不齐的韵文体式,按词牌填词,心目中仍有乐曲作参照系,而且也是可供歌人和民间演唱的,所以北宋有“凡有井水处皆歌柳永词”之谚和评论家说苏轼词“曲子缚不住”的话头。即使在词和曲已经分离,纯然已独立为一种表意抒情的韵文体裁以后,仍有少数深谙音乐的文人作“自度曲”,即按自己写成的文辞配上乐曲,如南宋姜夔就自度了不少乐曲。这些新谱的乐曲,有些也成为后人用以填辞(词)的词牌。 但毕竟由于大量学赡才富的文人纷纷作词,词的作为配乐的辞语的附庸意义逐渐淡化,作为一种韵文体裁的文体意义渐占长风而终于普及。经过大量文人的作词,词的抒情境域又日渐拓宽,感情容量日益扩大,这一文体可以适应更广的场合,更广的题咏对象,也更能适应不同的主体精神用以表现层次不同方位各异的感觉。这个蜕变过程正发轫于唐,至宋而大成。宋以后再有发展,已逃不出这个樊篱。 因此,宋词是词中经典。加上唐、五代的轨迹,正如鲁迅所说的“好诗已被唐人做完”一样,词也已被唐宋人做完了。本书选唐宋名家各种流派杰作三百首,精华毕呈,编撰体例亦如本系列的图文本《唐诗三百首》,有注释,有点评,有插图。注释疏通词义,求其简要,留给读者以体味赏会的余地;点评提要钩玄,帮助读者掌握主体和对象的美学内涵;插图则以视觉形象与词境互映诱导读者的通感。文图并备,可谓“二美具”;释、评、图加上词的本文,可谓“四难并”。质之读者,不知有同感否?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