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与英国国家图书馆、法国国家图书馆的合作,我们可以第一次最大可能地利用敦煌古藏文数据,对西藏早期文字形成和文化活动进行全方位的研究,并在研究的同时,考证、比定、公布大量流失海外的古藏文文献,必将引起国际藏学界、敦煌学界、汉学界的密切关注。 现在我们欣逢盛世,国家昌盛,民族团结,使得过去想做而做不到的事情都有了可能;同时,我们西北民族大学又适逢百年一遇的最好机会,获得了整理研究敦煌藏经洞流失海外的藏文文献的机遇,可以首次充分、自由地利用8000多件文献进行研究,具备了几代学人梦寐以求而求之不得的最好的外部环境;西北民族大学具有50年藏语言文字文化教学研究经历,和藏学相关的院系、学科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培养造就了一大批老中青藏学人才,汇集了王尧、陈践、多识、华侃等众多藏学专家学者,吸引了有志于此的中青年师生参与整理研究,使之成为教学科研新的生长点,得到了中国敦煌学界、藏学界等知识界的广泛支持,具备了最好的内部条件。为进行海外敦煌藏文文献的研究,学校成立海外民族文献研究所专司其事,组织藏学、史学、文献学等各方面的专家,对海外敦煌藏文文献进行编辑整理出版和研究,编辑工作精益求精、考订工作慎之又慎,已取得初步的成果,并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实践证明,整理出版工作,对国际藏学研究作出了贡献。一批中青年师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古藏文的学习研究过程中。在王尧、陈践、华侃等专家的辅导、帮助下,《古藏文辞典》、《敦煌古藏文研究论文集》、《敦煌古藏文研究译文集》等一批相伴相生的重要学术成果也将应运而生。这对于推进国内外藏学研究以及提高学校的科研教学水平产生了重要的作用。 全部法藏藏文文献为Pelliot tibétain 0001-3358号,将编为8开本通栏或上下两栏,总量约为10-15册。本项目的首要任务是对每个古藏文写本进行比定、定名,分别确认其文献属性,特别要阐发其对于文化历史研究的价值。本项目对比传世的文献如《甘珠尔》、《丹珠尔》,确认其是否有其它传本;对比《至元法宝总目》勘同其有无汉文译本,并追溯其藏译来源是梵文还是汉文;尽可能完整地搜集国内外期刊中对于某件写本研究的链接论文;收录翻译所有题记,考订年代和人物、事件。在此基础上编写研究性的叙录即“注记目录”。 《法藏敦煌藏文文献》的编纂出版,是中国藏学界和敦煌学界的共同成果,也是中国学术界长期努力追求的必然结果。从于道泉先生开始到西方图书馆搜寻抄写藏文写本,到敦煌藏文文献的全面编目,到大批优秀学术论文的发表,这种长期的如饥似渴的追寻,体现了对于完整出版敦煌藏文文献的迫切需要,催生了海外民族古文献的整理研究和编纂出版。同时,在本项目启动伊始的论证阶段,到研究定题编纂出版阶段,都得到了有关专家的热心支持。尤其是中国藏学专家王尧先生、多识教授、陈践先生出任本书的学术顾问,对于古代藏文文献的解读和提升学术研究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书的出版还得到法国国家图书馆手稿部主任郭恩女士的大力支持。郭恩女士是中国文献学专家,撰写有关中国雕版印刷史等多部著作。从1993年到2005年和上海古籍出版社合作编纂出版了伯希和汉文搜集品《法藏敦煌西域文献》34册,出版伯希和敦煌藏文文献也是该项出版的自然延续;手稿部东方部主任蒙曦女士谙熟中国典籍,2005年在法国国家图书馆新馆主持了《笔墨乾坤——中国历代图书展览目录Chine:L'Empire du trait》的大型展览,撰写了全部展品的解题目录Calligraphies et dessins du ve au xixe siècle并付出版。作为一个学者型的管理人员,她帮助联络复制部门,细末入微至乎开具账单、查找资料、拍摄寄送等都无不亲历,体现了法国学者优雅负责的素质。法国远东学院前院长戴仁先生和原敦煌小组的专家,以及法国远东学院北京中心华澜先生,都对我们的工作提供了各种形式的帮助。 西北民族大学地处丝绸之路、唐蕃交通的要塞兰州。从学校背靠的五泉山登高一望,西北面是连接西域直至地中海的古代东西方交流的最主要通道,西南面是藏区最著名的拉卜楞寺和安多地区,而东面则是中华民族夏商周秦的发祥地。百年之前,无数的外国探险家在山下匆匆走过,带走的是历史的精髓、文化的瓌宝。“黄河之水天上来,奔腾到海不复回。”承载着无数忧患屈辱的母亲河,已经不是昔日模样,她是中华民族包括各少数民族文化的荣光,而今更闪耀着民族团结、事业繁盛的辉煌。当我们沿着黄河去追溯她的发祥地青藏高原的历史的时候,黄河也将把我们搏击风浪的船歌加载她的新的史册。 2006年4月 (作者系西北民族大学校长)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