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藏文文献》序言(2)

http://www.newdu.com 2018-07-20 易文网 金雅声 参加讨论
    1908年2月末,伯希和最终进入了著名的“藏经洞”。他从3月3日起,立即着手在他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准确而又系统地为文献和画卷编目,于3月26日才结束这项工作。一幅著名的照片,显示他跪在一张小桌子前面,正在阅读一份卷子。我们通过其日记而获知,他是按照某种“有时连续十小时”的方式工作的,耳室中那不流通的空气导致他阵阵剧烈咳嗽 。
    “当我置身于一个在各个方向都只有约2.5米、三侧均布满了一人多高、两层和有时是三层厚的卷子的龛中时,您可以想象我的惊讶。数量庞大的一批用绳子紧扎在两块小木板之间的藏文写经堆积在一个角落里。在其它地方,汉文和藏文字也从扎捆的一端露了出来。我解开了几捆。写本多是残卷,或首尾残缺,或中间腰断,有时仅剩下一个标题了。但我解读出的几个,时间却都早于十一世纪。从这种初步探测开始,我便遇到了一部婆罗谜文的贝叶经装式经文,还有另一部回鹘文经文的几页文字。我于是便迅速作出了决定,必须至少是简单地研究一下全部藏书。我应该在此完成这项工作。从头至尾地展开收藏于此的15000-20000卷文书 ,这是无法想象的,我即使用六个月的时间也无法完成它。但我必须至少是全部打开它们,辨认每种文献的性质,看一下在何种程度上能有幸为我们提供新文献。然后将它们分成两部分,其一是精华和高级部分,也就是要不惜一切代价让他们出让的部分;另一部分是尽量争取获得、然而在无奈时也只能放弃的部分。
    尽管我非常勤奋地用功,这种分堆还是用了我三个星期的时间。前10天,我每天要拆开近1000捆卷子,这应该是创下一种纪录了:每小时打开100卷,跪在一个小龛中,用赛车一样的速度工作。我后来放慢了速度。这首先是由于我有点累了,文书捆包中的灰尘呛喉咙;其次是由于我那购买文书的谈判也激励我去赢得时间,否则就只会失去它们了。一项如此仓促的工作,当然是带有某种侥幸地进行。我可能会漏掉某几件文书,或者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我会把它们占为己有的。然而,我仍不认为忽略掉了任何最重要的东西,不仅仅对于一份卷子如此,而且对于一页破烂纸也如此,上帝才知道这堆破纸片中是否会有什么东西,只要它们未经过我的手,我就不能排除有我需要的东西的可能性。”
    关于藏文文献的获取和重要价值的认识,伯希和说道:“藏文卷子在藏经洞中出现得比婆罗谜文或回鹘文卷子要多得多。我把它们全部放在一边,一共近500公斤的写本,可以上溯到藏传佛教的前四个世纪。但我害怕不能全部获得它们。……很明显,拥有一套比我们所知道的欧洲拥有的全部《甘珠尔》更要古老很多的该经书,无论如何也是很有意义的。我不记得在我们的图书馆中,是否收藏有柏林博物馆那些可以上溯到十五世纪初叶的和已散页的几卷之前的《甘珠尔》。千佛洞的《甘珠尔》最晚也是十世纪的,而且更可能是九世纪。因此,它与非常古老的写本一样,并同时向我们提供了为译经断代的下限时间。我没有放弃这部分文书,我的坚持可能会取得胜利。无论如何,这11大本‘夹板'并不代表藏经洞中的全部藏文卷子,而且还差得远着呢!我几乎可以确信,自己更容易成功地获得其余者。其它部分是由独立的文献组成的,写在粘贴在一起并卷起来的长卷子上,或者是真正的卷子;也有的是用很厚的和不带光亮的纸制成的宽贝叶经式的纸页上,这是常用的吐蕃方式,但却被卷了起来以捆成札。所有这一切都发出了一种古老香料的香味,没有任何迹象表明那里只收藏有严格的宗教文献。然而,那些单独的写本、独立的短文,它们提供了获得更多具有新鲜内容的文献的机会。它们更应该是一些个人的札记、带断代的题跋,而不是《甘珠尔》那样严肃的和一次性形成的文集 。”
    在伯希和回到巴黎,开始组织对所有文献编目的时候,将0001-2000号的号码留给了藏文编号,而汉文文献则从2001号开始编号。由此可见伯希和这位东方学大师对于这批古藏文文献的认知和重视。后来,由于藏文文献的总量超出预留2000号的一倍,编目者不得不另起序列单独编定,藏文编号Pel.tib.总为4000余号。此后,在拉露等人编目研究的过程中,将已经编入汉文文献的藏汉双语文献从汉文序列Pel.chin.中抽出,重新赋予藏文文献编号,哪怕有些双语文献仅仅有一行或者几行藏文批注。也由此可见东方学家宁可将以汉文为主体的文献归属到藏文文献中,足见对于古藏文和吐蕃历史文化的兴趣甚至偏好。
    在将近100年以后的今天,国际学术界对于藏经洞文献的认识已经远远超出了伯希和当时的直接感受,以及拉露等编写注记目录时的主观态度。这种新的认识无疑是建立在这样的数据基础上:在全部藏经洞流失文献中,藏文文献的数量达到10000件左右,几乎和汉文文献的数量相当。当我们讨论汉藏文化的时候,当我们讨论敦煌陷蕃和归义军的时候,当我们研究藏经洞性质的时候,我们忽然发现,对于藏经洞中几近一半的藏文材料,我们还只是略有所知、甚至一无所知。我们的研究仅仅停留在半个藏经洞范围。对另一半材料的解读中,会发生、发现一些什么,当然是非常值得期待的。事实上,当我们开始着手接触这些古藏文材料的时候,我们已经不断有所发现,已经看到了一片广阔的天地。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