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纪念中英两国戏剧大师汤显祖和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之际,昆曲《罗密欧与朱丽叶》和青春版《牡丹亭》先后赴英演出,大受好评。用中国古老的昆曲演绎两位大师的名作,东西方戏剧艺术的融合赢得了当地观众的喝彩。 近年来,中国戏曲不断唱响国际舞台,京剧《杨门女将》《霸王别姬》《白蛇传》《锁麟囊》《浮士德》,昆曲《牡丹亭》《罗密欧与朱丽叶》、豫剧《程婴救孤》、越剧《寇流兰与杜丽娘》等,分别在美、英、德、意等国剧院演出,在讲好中国传统故事的同时,也将中国戏曲的曼妙与华美展现在世人面前。 传统大戏征服国外观众 在中国戏曲的对外文化交流史上,很长一段时间都是以武戏或折子戏展示为主,被称之为“旅游戏”。 在2015中英文化交流年最后一个季度,国家京剧院《杨门女将》和《霸王别姬》两部经典大戏作为中国文化重要代表作于当年11月登上英国舞台,并走进BBC直播现场,与英国观众见面。英国《星期日快报》刊登戏评道:“这些艺术家在舞台上的动作让人惊心动魄,当你以为他们的一举一动以及奢华的服饰要在舞台上定格时,他们却转瞬又开始了下一个场景。这样的演出对习惯了西方戏剧风格的观众来说,是难得的视觉享受。”这两部戏文武兼备,充分调度了京剧唱念做打丰富的表演手段,符合外国观众的欣赏习惯。张火丁赴美演出的《白蛇传》也是如此,程派经典剧目《锁麟囊》则是原汁原味的京剧文戏,赴美加演出同样获得了成功。戏剧评论家傅谨说:“尽管西方的观众对中国京剧不了解,但是正如中国观众可以欣赏歌剧、芭蕾舞一样,高水平的京剧表演同样能够让美国观众欣赏、喜爱,甚至是痴迷。我们相信其中所包含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是人类共同拥有和应该遵循的价值观念,我们相信优秀剧目可以让剧场所有人都沉浸在喜怒哀乐的气氛中。” 用中国戏曲演绎外国名剧或名著,有过不少成功之作,如京剧《李尔王》《夜莺》《情殇钟楼》(改编自小说《巴黎圣母院》)、昆曲《血手记》和徽剧《惊魂记》(改编自《麦克白》)等。2015年,国家京剧院与意大利艾米莉亚罗马涅剧院基金会将德国文学家歌德宏大庞杂的史诗《浮士德》搬上了京剧舞台,对这部名著做了中国化的演绎。该剧在意大利博洛尼亚太阳剧院首演前,所有场次演出票全部售罄。首演结束,观众报以持久的掌声和喝彩,演员返场谢幕超过三次。博洛尼亚大学研究语言文化的阿迪桑尼教授赞叹道:“中国京剧的表演太吸引人了,充满了戏剧张力。整场演出融入了很多西方戏剧的元素,非常精彩。”该剧导演兼主演徐孟珂认为,京剧《浮士德》运用京剧传统艺术手法呈现西方经典,是“以中国语汇讲述世界故事”的有益探索与尝试,并提升了外国观众对京剧的欣赏层次。 传播中华传统文化 2014年,北京京剧院“双甲之约”沿着当年梅兰芳大师的足迹,赴美国、俄罗斯、日本演出,并在当地举办京剧知识讲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国家京剧院赴英演出时,伦敦很多地铁站的广告牌上出现了一群身着中国京剧戏服的演员海报。演出之余,剧团还在伦敦孔子学院、利物浦市政厅、利物浦孔子学院等地举办京剧艺术讲座和展示活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呈献给英国主流社会和广大观众。 文化走出去除了需要自信,更需要市场化的运作方式。张火丁赴美前,在纽约哥伦布大道、纽约主流媒体、中国驻纽约总领馆微信、纽约环线观光邮轮做宣传,主办方以各种广告方式告知美国大众:中国顶级京剧艺术家将登上世界最高表演艺术殿堂。 “无论是当年的梅兰芳访美,还是青春版《牡丹亭》的演出,第一考虑肯定不是商业,但是如何实现最好的文化传播的效果,用市场化运作可能是最接地气、最能够实现实际效果的方式。”傅谨说。 而办讲座,则是传播中华文化和普及戏曲知识的最好方法。张火丁在美演出前,主办方请来哈佛大学教授王德威、美国密歇根大学教授陆大伟在林肯中心为美国观众讲解《白蛇传》《锁麟囊》。河南省豫剧二团则在洛杉矶玛瑞蒙特艺术大学举办了中国传统戏曲知识讲座,并与该校师生进行交流。演员们上台演示了“生旦净末丑”等不同戏曲角色脸谱及“唱、念、做、打”等舞台动作;展示了豫剧伴奏乐器和演奏出的各种音色,让美国大学生领略了中原文化的魅力。安娜、徐孟珂等《浮士德》主创人员在博洛尼亚大学法学院为学生进行京剧艺术讲座并介绍《浮士德》一剧的赏析要点。京剧历史的讲述、身段动作的示范、京剧乐队的演奏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引起大家极大的兴趣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喜爱之情。
(责任编辑:admin) |